【特稿】選舉制度已成設計者噩夢(下)

2016-07-27 19:24:13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比例代表制03

 

【香港輕新聞】港獨支持者本為少數,曾有人戲稱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狠批《香港民族論》,擴大港獨的討論空間,為港獨作曲線推銷,因此獲稱「港獨之父」。但實際上,正如前文所值,「港式比例代表制」亦為港獨誕生提供土壤,但多有評論指這種頗具「香港特色」的選舉制度,是為遏制民主派勢力而設計的,這又何解?

追溯歷史 設計本意打破民主派的壟斷

本港立法會選舉中,泛民與建制在直選議席一直保持六比四的比例,但在回歸前民主派曾勢力雄厚到可以拿下八成直選席位,有大批市民為泛民喊冤,怒斥比例代表制令建制「偷走」本屬泛民的席位,但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言,比例代表制縱有種種不公,但更能反映民意分佈,泛民其實只是把回歸前「超額代表的民意」還給建制而已。

回歸前,港英時代的立法局先後使用「雙議席雙票制」及「單議席單票制」。1991年的立法局選舉首次實現直接選舉,60個議席中18席為直選議席,實施「雙議席雙票制」,即每個選區有兩個議位,每位選民可投兩票(投零票或一票亦可),該選區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當選。

然而當時剛剛經歷六四事件,民主派聲威大振。 同屬民主派陣營的兩個政團「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主要成員包括李柱銘、司徒華、劉千石、陳偉業、劉江華、何俊仁等)和「匯點」(主要成員包括劉迺強、楊森、張炳良、梁智鴻、狄志遠、高達斌)聯手出擊,在十八個議席中取得十四席,其中六區全取兩席,加上馮檢基、劉慧卿和黃宏發等獨立民主派人士,民主派取得十七席。然而根據得票數據,民主派的整體得票率其實只有64%,卻獲得了幾乎所有的議席。

時至1995年選舉直選議席增至20個,而在末任港督彭定康的主導下,改為「單議席單票制」,惟是次選舉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呈現近乎兩黨對決的格局,12個選區均為兩大陣營單對單的對決。而「單議席單票制」下採用勝者全拿,最極端的情況就是某參選人得票率為51%,其對手為49%,但他亦可取得席位,超額代表49%的民意。

由於「單議席單票制」目標是要爭取「多數」的支持,所以政黨都傾向中間路線,以免得失「多數選民」,因此會造成社會政治生態趨向溫和。

95年選舉 泛民六成選票獲八成議席

論及那次選舉結果,民主派的「大哥大」民主黨派出15人參選,贏得其中12席,加上其他小黨及獨立人士,民主派共獲得大約六成選票,但卻取得16席,即八成議席。親中政黨和媒體大叫不公,把問題歸咎於選舉制度上。

於是,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引入比例代表制,一方面提升建制派當選的機率,另一方面制約民主黨。而民主黨的得票率及所佔直選議席比例,應聲下跌。得票率由起初的四成,跌至如今的兩成;議席比例更由起初的六成,跌至如今的兩成,跌幅可謂十分驚人。

前文多次強調,比例代表制較能反映民意分佈,回歸後近20年,泛民派已陸陸續續「歸還」了當年建制派的議席。但時至今日,港獨本土派興起又是「港式比例代表制」為其培養民意基礎,更為其提供進入議會的機會,制度設計者現在可能已經大跌眼鏡。

雖然建制、非建制的光譜均被拓寬,但有選舉經驗的人都明白,選舉從來不是相反陣營的對決,而是相似立場者之間的混戰。本土派的興起究竟是會激發不肯「含淚」投給泛民的新選民站出來投票?還是會削弱泛民勢力?未來四年香港政治版圖又將如何分佈?9月4日,由你決定!

">【特稿】港式比例代表制——港獨之父?(上)

  • 【特稿】港式比例代表制的實際影響(中)

    【特稿】港式比例代表制的實際影響(中)

    【香港輕新聞】2016選戰揭幕,建制、泛民、本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今年年初的新東補選,本土派梁天琦一站成名,雖...

  • ">【特稿】港式比例代表制的實際影響(中)

  • 【特稿】選舉制度已成設計者噩夢(下)
  • By 2016-07-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