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觀點】私營院舍問題叢生 如何防止「無聲吶喊」重演?

2016-10-25 13:00:10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1025 觀點

【香港輕新聞】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康橋之家」被揭有智障女院友疑遭前院長性侵,被稱為港版「無聲吶喊」;該院又捲入多宗住宿者死亡事件,更涉嫌虛報人手,有「影子員工」,遭社會福利署「釘牌」。私營院舍不斷爆出醜聞,本港傳媒關注事件,從歷史成因到土地困局等多個角度,挖掘私營院舍問題叢生的原因。

《蘋果日報》刊登的理大社會研究政策中心主任鍾劍華的評論文章,指67暴動後港英政府為建立認受性、回應市民不滿,開始發展社會福利,但因應管治需要,政府優先發展的主要是青年服務。直至今日,政策支援都長期忽視傷殘人士及長者的福利需求。

論及「康橋」事件,鍾劍華指前院長張健華早有性侵前科,社署一早察覺院舍的問題,卻不斷為該院的臨時豁免證明書續期,「這不是失職還是甚麼?」文章指,過去20年政府把院舍照顧服務推向市場,又沒有嚴格的規管,造成多宗不幸事故,應該公開對全港智障人士及家人道歉。

《星島日報》日前社論指出,「豁免證明書」制度是為予未及格的私營院舍時間去改善,以達到發牌條件,但部分院舍續期又續期,始終未及格;認為當局應訂立不再續期的「日落條款」,逼使這類院舍改善,更應加強監管,如突襲檢查一些懷疑有問題的院舍,保障弱勢群體得到基本安全的照顧。

《明報》社論及《經濟日報》的「港是港非」專欄均指,因政府對私營院舍的資助有限,院舍營運就「睇餸食飯」;加上院舍一位難求,若私營院舍大規模關門,院友就無處安置,當局只能對該類院舍的運營亂象「隻眼開隻眼閉」,「私營院舍看準當局的軟肋,有恃無恐地僅提供最起碼服務,」但最終受害的只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院友。

《明報》批評政府坐擁逾8000億財政儲備,卻不肯撥出更多資源照顧長者、智障人士等弱勢社群,近年多宗私營院舍虐老或智障人士被欺負事件,「除了諷刺這個富裕社會,實際上也是對坐擁巨資守財奴政府的控訴。」

「港是港非」又提及,因部分地區人士抗拒在家附近興建殘疾院舍、私人發展商出租舖位時並不歡迎回報率低的院舍,令土地問題成為私營院舍的根本難題;認為社會各界、港府不同部門都有責任,「不讓『無聲吶喊』,再在本港重演。」

By 2016-10-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