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令加州宣獨的「選舉人制」究竟是什麼?

2016-11-14 10:55:16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特朗普2

【香港輕新聞】共和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民主黨希拉里全國總得票超過前者,卻因美國獨行的選舉制度——「選舉人制」而落敗。全美境內多地有示威,加州甚至發起「脫美」獨立運動,不少人怪罪於「選舉人制」無視民意,這一制度究竟如何運行?非直選的選舉制度是否有違民主精神?與本港採取的比例代表制帶來的政治生態又有何不同?香港輕新聞數據詳解「選舉人制」。

美國大選非直選!

美國被稱為全球頭號民主大國,但選總統卻並非採取一人一票的全民普選,而是透過簡單多數制及「勝者全得」,決定各州的「選舉人票」所歸屬,最後再由全美538名選舉人代表民意選出總統,超過一半即270張便得勝。

每州的「選舉人票數」是該州的參眾兩院議員的人數總和,如紐約州有27位眾議員、2位參議員,因此有29張選舉人票。所以538張選舉人票,是國會100位參議員加上435位眾議員,還有首都華盛頓特區特有的3張選舉人票。

美國憲法規定,各州的眾議員名額是根據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數字決定,人口再少也最少有1席代表;參議院則是每州2席,因此各州擁有的最低選舉人票是3張。全美選舉人票最多的州是加州,共有55張,是總統大選的最大票倉。不過也有8個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例如地廣人稀的阿拉斯加州。

「勝者全得」漠視民意?

簡單多數及「勝者全得」,意為兩黨候選人在某一州取得的選票總和更多,就能全取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不過內布拉斯加和緬因是例外,採取「選區計票制」,在這兩州「眾議員選區」得票數最多的候選人,可以贏得該選區的選舉人票,緬因有2個選區,內布拉斯加有3個;而獲得全州多數選票者,可以再拿下2張參議員選舉人票。

在「勝者全得」下,會出現一種情況:某州S有10張選舉人票,候選人A得票率有51%,候選人B得49%,A便以2%的優勝,取得該州全部10張選票,超額代表49%的民意。不要以為這種情況是極端,在今次大選中,兩黨候選人各有6個州,是以小於5%的微小差距贏得對方,當中希拉里獲勝的新罕布什爾州,她得票率僅高於特朗普0.2%!

不過全國總得票中,雖然密歇根州的結果截至發稿時尚未揭曉,目前而言希拉里的確多過特朗普18萬張,不滿特朗普的選民因此指責「選舉人票」制度不公,犧牲民意。

造就兩黨政治

因為勝者全拿,候選人必須要盡力取得更多民意,才能獲勝。而為取得更多選民支持,勢必要投入更多選舉經費,因此要依靠大黨支持,這也是美國兩黨壯大、小黨難以生存的原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美國建國時確立此制度,或許正是因為民主共和兩黨業已存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港的立法會選舉中的地區直選,採取比例代表制,各參選人無需追求更高的支持度,只需代表某一特定群體的聲音,就可獲勝。因此全港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都在立法會內都有代表者,但同時也會造成黨派路線叢生,客觀上造成社會分裂。(點擊查看《【特稿】港式比例代表制——港獨之父?》

「選舉人制度」初衷為制衡

史上像今次大選一樣,候選人贏普選票、輸選舉人票的情況,已發生過三次(有趣的是這四次都是由共和黨贏得選舉)。不斷有質疑聲指責該制度造成民意被超額代表,而且部分州選民的票值不等,如阿拉斯加每張票代表112,000人,而紐約州是404,000張。

反觀「選舉人制度」支持者強調,起草美國憲法的國父們堅持權力制衡,不僅體現在三權分立,同時也質疑全民普選或造成民粹盛行,以「選舉人票」制衡,可以保護到小州的利益,體現對少數的尊重,有利於鞏固聯邦制。

但反對者認為,「選舉人制度」是針對18世紀美國建國時的問題,當時美國只有13個州,已經不適用21世紀的情況,斥之落伍。多數的民意調查都顯示,大部分民眾都支持廢除或改變此制度。實際上美國建國兩百年來已有700多條相關的修正提案,但均未獲得國會通過。

有分析指出,在「選舉人制度」下,各方勢力都能是利益既得者,如小州議員希望本州獲得更多政治資源,非搖擺州議員擔心本黨在州內的絕對優勢遭削弱;民主黨擔心,由於美國選民整體偏向保守,全面直選將對保守派的共和黨有利,共和黨議員則擔心,少數族裔人口迅速增長,會令受少數族裔青睞的民主黨佔優。

延伸閱讀: 【輕百科】真正的美國大選尚未開始?

【輕百科】真正的美國大選尚未開始?

【香港輕新聞】人盡皆知,共和黨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但實際上真正的大選投票日是在下月19日!而鮮為人知的是,「選舉...

" target="_blank">真正的美國大選尚未開始?12月19日才投票!

【輕百科】真正的美國大選尚未開始?

【輕百科】真正的美國大選尚未開始?

【香港輕新聞】人盡皆知,共和黨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但實際上真正的大選投票日是在下月19日!而鮮為人知的是,「選舉...

" target="_blank">2016-11-11 新聞百科

By 2016-11-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