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紀念「香港保衛戰75周年」 軍服鬧市巡遊

2016-12-08 16:09:25
龍藝祥

香港輕新聞副總編輯

扮演「香港保衛戰」軍人的志願者正在接受培訓,學習軍人禮儀。 扮演「香港保衛戰」軍人的志願者正在接受培訓,學習軍人禮儀。(網上圖片)

【香港輕新聞】從這個星期六日(12月10及11日)開始,12月餘下的一連3個周未周日,在香港鬧市將可以見到「時光倒流75年」的場面,市民將會在75年前「香港保衛戰」的一些軍事要塞,見到身穿二戰保衛香港軍人製服的年輕「軍人」出現,他們的活動是希望喚起市民對當年為保衛香港捐軀軍人的敬意,希望這段歷史不要被遺忘。

2041年12月12日,九龍半島的香港守軍在尖沙嘴碼頭乘船撤回港島佈防。(網上圖片) 1941年12月12日,九龍半島的香港守軍在尖沙嘴碼頭乘船撤回港島佈防。(網上圖片)

 

「香港保衛戰」死傷枕藉卻被忽視

今年12月8至25日,正值香港保衛戰75周年。18日戰事,是英聯邦盟軍與本地港人捍衛家園,可歌可泣的血淚故事。可惜,這段歷史現時卻被忽視,港人普遍不清楚衛港守軍的事跡。雖然香港市容經已面目全非,難以令人聯想到今日的繁華鬧市,當年竟是槍林彈雨地。如何能令時下的年輕人,想像到當年、此地、那些事,是個重要課題。

民間組織「Watershed Hong Kong」參考英國民間紀念索姆河戰役100周年的活動,決定舉辦同類的「Living Monuments」活動,紀念香港保衛戰75周年。「Watershed Hong Kong」成員多為港大學生,創辦人是2014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署理主席葉坤杰,成員包括《學苑》兩位前總編輯梁繼平、袁源隆及《香港民族論》編者李啟迪。

致力喚起大眾對香港歷史及文化的關注,在活動中扮演防衛香港軍人的「演員」全部是志願人員,所有軍服及裝備,更是他們自掏錢包支付,活動結束之後,這些「軍備」自然歸他們所有,演員更要抽出時間接受培訓,學習「香港保衛戰」的歷史,及當時軍人的禮儀、紀律及態度,以求演出逼真。

志願者演員的軍服裝備是自購及自行製造。(網上圖片) 志願者演員的軍服裝備是自購及自行製造。(網上圖片)

 

演員要熟習歷史及學習軍人禮儀

「Watershed Hong Kong」邀得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鄺智文博士梳理保衛戰歷史,探討史料選取及史觀角度的影響,然後向「演員」們講解;前身是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少年領袖團的香港少年領袖團團士官長的黃禮明先生負責向一眾「演員」講解其扮演的角色應有的禮儀、紀律及態度,並指導步操的基本動作。

Living Monuments活動暫定於12月10及11日周末在尖沙咀舉行,當年此刻英軍大陸旅開始由九龍撤回港島。基於招募反應及人員可行日期,主辦單位亦考慮會於12月17及18日、以至12月24及25日周末再辦,可行地點為赤柱、中環或灣仔等(1941年12月25日,香港防衛軍與日軍雙方戰至柯布連道)。演員將會穿上二戰軍人制服,在當年戰場現身。他們會默不作聲,待路人好奇時,才默默遞上印有當年陣亡士兵資料的小卡紙。主辦單位另安排導賞員,帶同「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的小冊子等資料在旁向途人及傳媒講解。

英國民間紀念「索姆河戰役100周年」,扮演軍人的「演員」向好奇途人派發介紹單張。 英國民間紀念「索姆河戰役100周年」,扮演軍人的「演員」向好奇途人派發介紹單張。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16-12-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