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代吳克儉局長問 我做錯咗啲乜

2017-02-22 19:01:35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10183-940x522 吳克儉FB圖片

本屆政府受批評最多、民望最低而又最多呼聲要求下台的,當數教育局長吳克儉。如果要點算現任局長之中哪人最大機會「無得留低」,吳克儉肯定排榜首!

目前最大機會當選特首的參選人是林鄭月娥,她在2月5日與教協選委見面,被問及一旦當選,會否撤換吳克儉,林鄭當時的答覆是「一屆就是一屆」;對於爭議甚大的小三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林鄭的說法也毫不客氣,直言「如果有評核過度嘅制度令學生、老師同家長都疲於奔命,係唔符合我對於教育嘅施政理念」。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從上述的回答,林鄭一旦當選特首,吳克儉留任的機會有多大應「不言而喻」了吧!

吳克儉表現不濟、劣評如潮,身為前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到底有沒有責任?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早前撰文,指政府推行的多項公共政策,政務司長不會沒有發言權,現在林鄭批評教育政策「在理念及執行方面均出現問題」,而教育局是政務司轄下的政策局,林鄭曾經作為吳克儉上司,有沒有察覺到出了問題?

林鄭月娥在會見各政團及選委時,明言下屆政府主要工作在三大範疇:房屋、經濟發展和教育。教育既是未來的施政重點,林鄭自然要解釋今屆政府教育政策表現不濟,到底她要承擔多大責任?林鄭月娥在另一個場合說:「作為政務司司長,我涉獵的範圍非常多,而且在政治問責制之下,每位局長都應該為自己政策的範疇負上問責的責任。」很明顯,林鄭希望和吳克儉「劃清界線」。

說過了,董建華在2002年引入問責制,是把各政策局收歸由特首統領,兩司——政務司長和財政司長負責協調,跟過去港英年代兩司地位在各司(Secretary)之上有所不同。董建華2002年4月17日向立法會介紹問責制時是這樣說的:「實行新制度,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每個問責官員要為自己的政策範疇承擔責任。根據問責制的設計,局長最後向行政長官負責。」單看這部分說明,林鄭並沒有錯,教育局的政策範疇主要是由吳克儉負責;出了問題,自然應該由他承擔。

局長失職要負責 司長不能置身事外

然而,司長也並非全無角色。據董建華向立法會的介紹,還有以下部分:「但是,行政長官對於日常事務的管理,將繼續倚重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協調和統籌,繼續倚重兩位司長統籌跨越多個政策局的工作。對於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所定下的重大議程和重點工作,亦將交由兩位司長統領。」從這個角度看,林鄭作為整個問責班子的一員,肩負協調和統籌的職責,並不是教育局「起火出事」才協助平息。然而,據林鄭自己說:「大家見我談教育問題,往往是因為(政策)出了問題,我無辦法不在我已經非常緊湊的日程裏面,去加以協助。」

很明顯,局長失職一定要負責;然而司長協調統籌,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但這裏還有一個問題,是本屆政府到底在教育政策上要做什麼?吳克儉是否力有不逮,無法推行落實本屆政府的教育政策措施?

對教育局長而言 他已完成任務

事實上,教育政策並不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梁振英在他首份施政報告(2013年)中,共有11個大項目,涉及政策的部分由第二章至第十章,分別是經濟發展、房屋及土地供應、關懷社會家是香港、環保和保育,到第六項才是教育(後面的是醫療、交通運輸、文化藝術和體育發展、行政及政制)。在教育部分,施政報告的「理念」是:「我(行政長官)認為教育政策應進入鞏固期,不作重大的政策改變,讓持份者休養生息。未來的施政重點,是按既有政策優化相關措施,確保教育質素。」這樣的教育政策,算不算是無為而治?本屆政府也承認,施政上有時候確有「休養生息」的需要!

回歸之後,董先生積極推行教改,拆牆鬆綁,改革由中小學一直到大專教育,但改動幅度大,觸及很多既得利益團體,而教育改革涉及的除了教師、學生、學校之外,也觸動家長、辦學團體等眾多持份者,結果社會上出現了強大的反對聲音,抗議行動一浪接一浪,令政府焦頭爛額。也許是為了緩和緊張氣氛,梁振英政府選擇在教育政策上「休養生息」,把教育規劃放在「優化幼稚園教育」、「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爭議較小的課題上。吳克儉在去年底一次訪問中表示,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在今年新學年實施,已達到本屆政府的教育政策目標。對這名教育局長來說,他已經承擔了自己的職責,完成了特首交託的任務。

過去幾年是教育發生最多變化的時期,全球一體化和科技不斷突破,令課程、學習方式以至教育目標都出現了更激烈的變革訴求。但恰恰在過去5年,香港卻把教育放在一個次要位置,行政長官更幾乎沒有就教育發表過一次重要的演講。

對一個在教育政策上沒有特別要求的政府來說,吳克儉局長也許會問:「我到底做錯咗啲乜?」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17-02-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