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安倍晉三對華政策的兩難

2015-08-14 13:48:11
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副主席

12019943_974873269221439_4805512543619074336_n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facebook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天(8 月14 日)發表的戰後70 周年談話,會否繼承1995 年的「村山談話」, 承認侵略並道歉,近來在坊間引起不少猜測。但無論安倍最終的講話會如何定調,事件又再次突顯了安倍在制訂長遠對華政策時一個無法迴避的兩難處境。

如何應對中國崛起成日本大難題

自從蘇聯在1991 年解體、中國又適逢其時迅速在1990 年代末崛起,取代俄羅斯成為另一個世界強國後,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已成為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的一大難題。

對來自右翼陣營的安倍來說,心裏當然極想日本取代中國,成為亞洲一哥。所以在安倍積極的策劃下,近年日本一改以往外交低調,主動加強與美國、菲律賓和越南合作,意圖在亞洲牽制中國崛起。

但同一時間,安倍恐怕也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可見的將來,中日一旦交惡而出現戰爭,日本都無法打敗中國。箇中原因是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方面,日本均先天不足。

一個日本人編寫的笑話或許可以反映之:西元二○××年,日本與中國之間終於爆發戰爭。開戰初期,日軍佔有優勢。一周後,日本捉到的中國士兵俘虜超過1億人;再過了一周,中國士兵的俘虜又多了1 億人。第二天,北京向東京發出無條件投降的勸告書: 「如何,你們還要繼續戰爭麼?」

這個趣味輕鬆笑話的背後,深刻隱含「蛇不足以吞象」的道理。在上世紀中國內戰期間,日本尚且無法打敗中國,更何今時今日,全世界已經不主張大規模戰爭,日本要完全壓倒中國可謂難上加難。

更甚的是,日本是地形狹窄的島國,南北細長貫穿,內陸任何地方距離海岸都不超過12 萬米,防禦縱深十分短淺。一旦戰爭爆發,便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空中與海上的襲擊。

地理上缺乏縱深戰略,使得近年中國軍艦一接近日本領海,日本上至政府、下至民間就草木皆兵。單憑這一地緣上的弊端,已注定日本無法打敗中國。

應考慮圍堵政策是否對日有利

在此情之下,不難看出,身為民族主義分子的安倍心裏非常渴望壓抑中國崛起,但迫於現實,表面上又不得不放軟身段。安倍對今天發表的戰爭紀念談話字眼一直搖擺不定,正好是該心態的流露。

筆者對此有深刻的印象。今年年初,日本外務省邀請筆者和兩位本港評論員到日本交流,整個活動的招待層次極高,除了會見了外務省高官及安倍身邊的親信,甚至還在首相府「野生捕獲」了安倍。當時正值中日關係陷入低谷,日本此舉顯然是有意在華文媒體輿論界傳達出和中國改善關係的信息。日本這種既想遏制中國,又想同中國友好的外交政策,看上去實在令外人難以捉摸,但一旦明白安倍心態後,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國家的利益來說,安倍從本國切身的利益出發,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實在無可厚非。但正因為這樣子,筆者以為,安倍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更應該考慮到在以下的現實環境下,其圍堵中國政策是否對日本有利。

其一,中國在對外競爭中,很多力量都被消耗在內鬥上。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及其後的中國領導人已有所改善,目前中國大致處於一個穩定的秩序環境之中。日本要壓抑中國,只能夠被動地等待中國出錯,而非東京的主觀意志可以改變。

其二,日本由於受到和平憲法和美國駐軍的限制,嚴格上來說並不能算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一旦美國改變當前的抑制中國政策,走在前方的日本,風險只會徒增。

其三,中國的外交政策從周恩來時代開始就是「外交無小事」,重大政策都是由中央拍板決定。中國的外交措施未必是好政策,但仍保持一通盤的、長遠的特色。

相比之下,自1885 年伊藤博文出任日本第一任首相的100 多年來,日本已更換了近百位首相,平均不到兩年就換一任。結果造成日本對外政策缺乏穩定、一以貫之的大戰略。

按照慣例,日本首相最多能做6 年,即安倍至多也只能連任到2018 年。換言之,縱使安倍胸有圍堵中國的妙計,下任首相上台後一旦改變策略,再好的圍堵中國政策恐怕也沒有用。

《明報》,2015年8月14日

By 2015-08-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