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擂台】張德江借澳諷港 忽視兩地「區情」有別?

2017-05-10 12:57:16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510 觀點

【香港輕新聞】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今日結束在澳門的行程。三日視察中,張德江多次讚賞澳門的成功,外界解讀他顯然是說給香港聽。有評論解讀張德江字字句句背後的意涵,亦有傳媒發表社論,為港「鳴不平」,認為港人在一國兩制下爭取更大空間,合情合理。

多間傳媒刊登的評論文章指,張德江讚揚澳門有多重含義。《經濟日報》的「傅流螢」專欄詳指,張德江指出澳門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牢固把握「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特區自覺配合落實行使中央的全面管治權,行政立法相互配合及制約,重在配合;社會團結務實,「不爭鬧、不空耗」;澳門居民也尊重、認同和維護中央管治權,具有強烈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

《東方日報》社論就指,張德江句句有弦外之音,中央對港的不滿和無奈表露無遺;又指中央希望借23條立法打擊港獨等激進勢力,但反對派近年更加壯大,重啟23條難於登天,因為他們已熟練操作「拉布」,又可動員第二次佔中甚至旺暴;加上建制派一盤散沙、並非完全聽命於中央,有機會臨陣倒戈;就算通過23條立法,若港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如佔中搞手仍逍遙法外,維持秩序的七警遭到重判,香港的法治早已淪為針對愛國者的工具。《東方》直言,「既然一國兩制在香港行不通,倒不如早日實行一國一制。」

《星島日報》的社論則認為,中央希望香港透過23條立法和政制發展體現「一國」之下的中央全面管治權,但現時社會氣氛下難以成事。現階段香港還是要效法澳門把精力放在經濟民生發展,凝聚成一個可讓政府與民間、行政與立法機構達到共識的平台,緩和對立氣氛,日後談發展政制,才有望水到渠成。

《星島》亦提及,回歸前後香港的形式都遠比澳門複雜。對此《明報》社論指,港澳社會歷史背景有別,連基本法內容也不盡相同,如澳門特首的行政權力要比香港特首大得多,甚至可以委任部分立法會議員、制訂行政法規並頒令執行;而1966年澳門「一二·三事件」後,實際已開始去殖化過程,左派團體至今都是主要政治力量,跟香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加上澳門政府直接出錢資助當地報章,港人也不可能接受。

《明報》續指,以上種種,注定了一國兩制「香港模式」和「澳門模式」截然不同,兩地有各自特色和側重點。社論認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政治實驗,實踐過程需要的是空間而非榜樣,港人希望在一國兩制下爭取最大空間,發展一套既能符合港情又不會挑戰「一國」紅線的「香港模式」,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該報刊登的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的評論,則關注張德江今次訪澳的背景。呂秉權指,習近平將於回歸20週年之際到港,張德江的講話是「先小人後君子」,以免習主席到時把話說得太重,影響慶典氣氛和市民觀感,但香港有問題又不能視而不見、只讚不彈;而十九大後張德江將卸任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他在退休前發揮餘熱,亦防止他日香港出了問題,被指是他任內沒有做好各種工夫。

呂秉權又指,張德江對澳的讚譽,都是意指香港,但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到底是香港人搞事?還是制度出現了根本的問題?希望中央能放下身段和成見,多聽聽香港各界和年輕人的心聲。

By 2017-05-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