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擂台】「海之戀」現象背後 最應擔憂的不止樓市爆煲?

2017-06-01 14:24:4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WeChat 圖片_20170601141631_副本

【香港輕新聞】荃灣地鐵上蓋樓盤「海之戀」銷情火爆,再引發媒體對房價飆升的議論。有輿論擔憂「97樓市爆煲」重現;也有人認為目前樓市不會輕易爆煲,但「海之戀」熱銷反映的「父母助上車」、市民無視金管局調整等現象才更發人深省。

《蘋果日報》李怡專欄今日評點民眾瘋狂搶購「海之戀」熱潮,引述內地一段新聞報導指「海之戀均價(一平米)20萬人民幣,八成以上為內地買家的情況下,600套房『眨眼售畢』,還有人直呼『太便宜』」,認為香港現時樓市成為內地買家的天下,內地買家湧港買樓不手軟,導致香港樓價抬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內地財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內地流行「只有把財產送出境外,它才屬於你」的說法,讓內地人源源不斷來港與港人競爭住房。

對於有觀點擔憂「海之戀」在金管局推出收緊樓市按揭後仍引來市場熱烈反映,是97樓市爆煲的前兆這一說法,則有地產界及金融界人士出言反駁。

《852郵報》引述經濟學家關焯照說法,稱現時樓市不及1997年時的「氣勢」,港人買樓的心態仍受「氣氛主導」,對樓市仍抱信心,因此寧願「捱貴價」。不過關焯照補充,現時港人供樓負擔今非昔比,早已超越1997年高峰期的水平,香港樓市泡沫何時爆破,仍屬未知。

《香港01》今日「01觀點」亦指,「海之戀」現象讓很多港人擔憂「97重現」,但實際很多港人沒有真正見識過樓市「爆煲」是何景象。文章認為,就連97年也僅是一次較大型調整,香港目前從未經歷真正「爆煲」。真正經歷「爆煲」的日本,至今整體樓價水平只值高峰期的一半,還拖累整個日本社會,至今仍不見出路;而香港經歷97後,樓價仍比當年高峰期高近九成,絕非「爆煲」帶來的負面效應。

中原地產主席施永青多日來在《am730》撰文,反駁「97重現」論,認為新盤發售當日即告罄的情況並非97年獨有,但「海之戀」的銷情反映了金管局推出的新招式,對現在的市場已無實質作用;而香港現在的市場穩定性、買家供款能力、收入水平、銀行儲備等方面均優於97年,相信不會輕易爆煲。

另外,施永青在同報另一文中提到,今次「海之戀」買家中有超過六成是年約35歲的年輕人。文章分析此狀況可能是有人利用家中年輕人尚未置業的身份迴避二次置業稅,亦有可能有人未雨綢繆,先替子女置業早做準備。施永青表示,這反映香港社會「成功靠父幹」之風越發盛行,擔憂家境稍遜的年輕人即使再努力也難以改變生活,令社會進一步分化。

《東方日報》「正論」《經濟日報》「評·析·天下」今日都均議論樓價與租金問題。「正論」就指,市場已看穿港府不能解決供不應求,才造成大量恐慌性入市。文章批評現屆港府志大才疏,來去只有行政增加置業成本一招,奈何辣招卻越來越無力;港府又寄望美國加息能阻攔置業慾望,但同樣徒勞,最後只得留下爛攤子給下任政府解決。

《經濟日報》文章則指,林鄭上台後,樓市調整的機率極大。要有效抑制熱度,新特首應扭轉市民對樓價必升的預期,最有效是從按揭入手,長遠還要覓地增加供應,否則「97再臨」,本港生產力又將再次掏空。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7-06-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