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景祥:深慶得人?

2017-06-07 18:37:15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WeChat 圖片_20170523163559

【香港輕新聞】尚有不足一個月,政府新班子就會宣誓就任。上周媒體「不約而同」報道新班子基本就位,而各家媒體披露的人選都一模一樣,顯示消息來自同一「風源」,可信程度極高。

新班子三司十三局,絕大部分都是舊人,只有盛傳任勞工及福利局長的羅致光是新面孔。3名司長及13名局長共16人,其中9人是政府公務員出身,其餘還有5名需中央委任的主要官員(警務處長、廉政專員、海關關長、入境處長、審計署長),有4人也是公務員出身。這個班子,是名副其實的「公務員治港」。

競選期間,林鄭月娥的助選團星光熠熠、猛將如雲,支持者來自商界、專業團體、社團領袖等不同領域。為何這班熱中支持林鄭參選的精英,到選舉勝出之後竟會各散東西,幾乎沒有一個來自競選團隊的主將加入新一屆政府?願意支持一個人參選,勝出之後卻不願意加入管治班子,這中間反映了什麼問題?

新班子背景成分比現政府更窄

是否願意加入政府,並非「恨唔恨做官」的問題,而是一班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人組班角逐,勝出選舉之後可以上台執政,施展大家的政治抱負,這是任何選舉的常態。助選只是手段,目標是勝出之後執政。願意助選而不願加入政府,是否反映助選團隊跟林鄭的理念原來未必一致?

林鄭月娥在當選後首個星期即着手組班,她在接受訪問時說,正在「跟心儀人選見面」。她強調「接觸的人士並無刻意以對方政治立場或所屬政黨去區分」,言下之意,她選人不論黨派,唯才是用。有這種用人的胸襟,理應可以廣納各方英才,糾正過去5年政府委任公職人選時排斥「非我族類」的弊端。但是,即使不以政治立場去區分,但盛傳的新班子內來自泛民或建制政黨的人也不多。論背景,新一屆班子的成分比本屆政府其實更窄!

現在慣常的說法,是「廚房」(政府)愈來愈「熱」,又怕私隱受侵犯,有能之士對加入政府多望而卻步。但其實,世上哪有不「熱」的「政治廚房」?外國政壇政治人才輩出,希望一展政治抱負的人前仆後繼,為何香港的政治職位卻少人問津?事實上,問責官員和行政長官的處境一樣,他們上台的民意授權十分薄弱,在台上的官員根本無法放手大幹,立法會內固然掣肘重重,社會上也沒有強大的民意支持,成功感不高,這也許是社會精英不願加入政府的「深層原因」。

問責官員的選任過程透明度極低,外界對行政長官選人的標準一無所知。招聘既不是公開,選任標準也闕如,整個過程都是黑箱作業。候任特首找到屬意人選後,上呈中央,到一切定局後才公布,如此過程,令問責官員的認受性更低。現在盛傳會出任運輸及房屋局長的陳帆先生是現任機電工程署長,知名度不高,卻開了首名非常任秘書長級公務員「坐直升機」任問責局長的先例。知名度不高,是因為他參與公職不多;不是常秘一級的高級公務員,則表示他從未主理過政策制訂,也未涉獵過不同部門。而他是電子工程師,沒有處理過運輸和房屋事務的經驗,現在要負責主管這兩大政策,而房屋是困擾香港多年的老大難問題。陳帆先生為何會獲選中擔此重任,很多人都不明其所以!

港問責官員選拔 不如封建王朝

選拔人才,是任何政府的首要工作。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一套人才選拔制度,從最早期的世官制(從家族血緣關係確定政府各級官員任命,貴冑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到漢代的察舉制(舉孝廉,由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至魏晉南北朝改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門設「中正」,對當地人物按德才評核分成九等,作為授官依據),然後到大家都熟悉的科舉制(始於隋朝而完善於唐,一直實行到晚清,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每一個朝代都有選拔人才成為管治階層的機制。

近代的公務員則以考試作為錄取標準,政治領袖則通過選舉產生,都是有根有據、有規有矩。反而香港的問責官員選拔標準卻不知就裏,只是行政長官一個人的選擇,再交中央批准。論制度的嚴謹,問責官員的選拔連封建王朝都不如。

不過,從張德江委員長上月下旬在紀念《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指中央會行使法律備案審查權、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任命權等等,行政長官在選擇問責官員時,到底還可以保留多大自主權?張德江指特區管治團隊「必須由尊重中華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不損害香港繁榮穩定的愛國者組成」。這些標準,當然都是由北京制定;如何解釋,也是由中央一錘定音。和林鄭月娥同場角逐特首的曾俊華做了多年問責官員,跟中央關係友好,按理應該算是「愛國者」;但在北京的眼中,他原來仍不具備出任行政長官的資格。換句話說,「愛國者」原來都有高低層次之分,可是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這些標準到底是什麼。

港人治港將成公務員治港

按道理,本屆政府管治團隊的選拔,必須符合張德江委員長宣示的標準,行政長官只是舉薦名單,最後決定權已操在中央手中,以體現中央的「實質任命權」。在新規矩之下,舉薦公務員組成問責團隊「風險」較低,獲中央批准的機會較高;在新標準之下,公務員未來會成為問責官員的主要來源,「港人治港」將成為「公務員治港」。對北京來說,這也許是「深慶得人」的安排。

原刊於《明報》,香港輕新聞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17-06-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