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盤點】數據睇回歸:樓價不降之謎

2017-06-17 12:00:56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HKSAR20-02

【香港輕新聞】樓價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香港樓價在回歸20年來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對一般市民來說,是一直難以負擔?還是只有買貴沒有買錯?

回歸前後食物及住屋佔開支百分比【】_副本

食物和住屋一直是港人開支最重的兩項。根據恩格爾定律,當食物佔住戶開支比率越高,反映住戶收入水平越低。港人用在住宿方面的開支1996年首次超過食物,並成為最大開支項,亦側面反映香港樓價的漲勢。

1994-2015-三大類型房屋落成量【】_副本

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務求令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自置居所,並縮短輪候公屋時間至3年,但因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0年科網熱潮爆破,樓價從1997年高位大跌70%,約10萬名小業主淪為負資產;2002年,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孫明揚宣佈停建居屋、減少土地供應等9項托市政策,此後多年居屋落成量為零。但隨著樓市在沙士後迅速復蘇,樓價逐步升至市民怨聲載道的水平,直至2011年港府在中央壓力下恢復居屋,但由於私樓供應量偏低,樓市仍難以降溫。

1996-2016 私樓售價及租金指數【】 (1)

私樓方面,雖然近年私樓庫存穩定增加,但無助於降低售價。一方面,港府屢出辣招為樓市降溫,另一方面,港人苦呻樓價太高上不到車,但樓價增勢有增無減,可謂一大怪象。有觀點認為是,政府在樓市復蘇後未有全面撤銷「孫九招」,甚至2005年董建華卸任後,政策仍未有修正,為天價樓市埋下伏線。

1996-2016-租金及與收入比率中位數【】_副本

[toggle title="臨時屋宇單位" state="open"]包括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平房區及臨時房屋區的單位和私人臨時房屋如天台建築物、建築地盤的棚屋、半圓形活動 營房、荒廢船艇、木屋及非作住宅用途的地方(例如梯台、樓梯、走廊等)。[/toggle]

上不到車的市民轉向租市,雖然私樓租金指數升勢不及售價指數(見上圖),但仍是三大類型房屋中增幅最高的。根據中大的研究報告,租金與收入的比率中位數低於25,才是可負擔的程度。更驚人的是,天台、地盤棚屋等臨時屋宇的租金竟然有「可觀」的升幅。

發佈於 輕盤點
By 2017-06-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