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戴慶成:記者同仁,請放棄「奴隸道德」心態!

2018-01-09 18:37:49
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副主席

資料圖片

在互聯網資訊泛濫的時代,內地傳統媒體行業所面臨的衝擊似乎亦超出了外人的想像。據報道,北京、天津、安徽、湖南等省市的十多份報章由元旦起集體停印。這股現象看在香港的同行眼裡,應該深有感觸。近年香港出現大量新媒體,同樣令紙媒步入了寒冬潮。筆者去年年底和一些傳媒朋友們見面,大家都不由搖頭慨嘆新聞行業前景暗淡,從業員皆是「低端」打工仔。

與其他行業相比,本港紙媒前景堪虞、記者薪酬偏低,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大學畢業生在社會打滾四五年後,一般而言都會有兩萬元以上的工資。但同等學歷的人若選擇做記者,做了五六年恐怕也只能有一萬五、六千元薪金。工資稍為高一點的,更要隨時冒著被炒魷魚的風險。這種現象持續至今,已造成大量傳媒人才流失,嚴重影響到媒體的質素。

記者職位長期求過於供

然而,記者薪酬不高是否就意味著不合理呢?這一點似乎又說不過去。本港作為一個彈丸之地,竟有十數份報章,再加上林林立立的雜誌,傳媒行業可謂百花齊放。不過,近年投身新聞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每年有數以百計的大專新聞系畢業生,還包括許多對新聞行業充滿熱情的人。長期以來,記者職位空缺一直處於需求遠大於供應的局面。老闆有得選擇,當然會壓價。本港新聞從業員人工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因素恐怕還是市場供求的問題。

值得注意地是,傳媒市場裡頭還有不少「非理性」的員工。每次媒體招聘記者,就算工資不高,都會吸引大批人前來應徵。不少人加入新聞界,金錢的考慮只是次要,追求社會公義的理念更重要,精神方面的滿足感甚於薪酬。媒體界因為多了這一批人,或多或少亦扭曲了市場規律,變相令記者的待遇欠佳。

換言之,本港記者低薪現象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結構性的產物。更甚地是,近年網絡媒體大行其道,傳統印刷媒體廣告大幅萎縮,多份報章雜誌已相繼停刊。現時除了幾家大報,多數報章都沒有賺大錢,不少更是虧本。傳統報章及雜誌進一步萎縮只是時間問題。期待傳統媒體的老闆突發善心,反其道提高記者的待遇,是否腦袋有問題?

應自我轉型迎合媒體變革

很可惜,一些記者以至媒體工會似乎仍然陶醉和緬懷著昔日傳統報章輝煌的歷史,無視自由市場定律,天真地要求新聞機構增加記者的福利待遇。這正好陷入了尼采所說的「奴隸道德」心態,通過描繪低薪的記者是業界的弱者,進而站在道德高地受到社會同情和憐憫,結果就是令不少記者持續不斷地怨天尤人,消沉頹廢。

身為媒體行業的一份子,筆者無意向同仁們潑冷水,只是覺得記者若有意繼續在新聞界發展,最好能打破放棄「奴隸道德」的心態,自我提升實力,方可在汰弱留強下生存。不須說,傳統媒體的黃金時期已經逝去,網媒和自媒體將成為未來媒體行業的新天地。有志者或許應該嘗試從以前一世為傳媒公司打工的心態,轉為「賣藝者」,多點利用新的傳訊技術和平台以個人化的觀點表現自己,以實現一次自我的變革。

正如尼采所說,憐憫不會讓人成長,只會讓人變得更加軟弱,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敗。當記者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或許並不是憐憫,而是鞭策。與其不斷囉嗦重覆埋怨記者待遇不公,不如互相鼓勵大家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力量走出來。

新的一年,以上述一段話與各記者同仁共勉之!

原刊於思考HK,作者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1-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