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限塑令」10年名存實亡獨肥了超市

2018-01-15 12:56:45
龍藝祥

香港輕新聞副總編輯

內地實施「限塑令」10年「名存實亡」,膠袋徵費獨肥了超市。(網上圖片)

 

 

 

【香港輕新聞】面對膠袋氾濫,污染環境,全球各國都趨向對使用膠袋施加限制。中國大陸「限塑令」施行將滿10年,但成效不彰,中共黨媒人民日報也曾刊文批評「限塑令」已經「名存實亡」,內地經濟近十年經濟起飛,消費者認為用十元八塊買過環保袋不化算,而且要隨身攜帶不方便,想反不在乎一元幾毫的膠袋徵費,結果在「限塑令」下,限制膠袋使用未見成效,但各大超市就多了一筆意外之財。

內地自08年中起禁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國務院辦公廳於2007年12月31日發布「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目的是為了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這份被群眾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限塑令」施行10年最大贏家是超市

然而這10年內,塑膠袋並未在中國市面上絕跡。在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甚至淪為「賣塑令」,「限塑令」名存實亡,最大贏家是超市。中共黨媒人民日報2017年6月9日報導,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甚至用量比以前更大,小商舖隨便給,大超市從中賺得「缽滿盆滿」,因為手提袋一律收費,「限塑令」淪為「賣塑令」。

學者建議中國應制訂「環境教育法」

對於中國限塑令成效不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法學教授周珂受訪時表示,限塑令實施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成本問題。目前替代包裝材料的成本還是比較高,例如易分解的速食餐盒、包裝材料等。周珂指出,外國想推進綠色低碳的環保措施,配套重要立法都有「環境教育法」,中國也應制訂「環境教育法」。因為沒有相關立法、不對公眾宣傳教育、不提高環境意識或沒有公眾配合,類似「限塑令」就可能會面臨施行不順暢的狀況。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18-01-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