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憲法是「觀音借庫」?修憲是「以政養經」?

2018-03-13 14:42:4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對於全國人大通過關於修憲的決定,有評論稱相比修憲,領導人本身政治勢力對延長任期的關係更大,外界對中國憲法與修憲的威力存在高估。今日,《信報》創始人林行止稱,相比歐美國家近年政治局勢動盪,修憲短期內能讓中國獲得穩定政治環境,進而涵養經濟。

中國憲法如「觀音借庫」?

3月11日修憲結束後,有關中國國家正副主席僅連任一次的規定正式取消。《蘋果日報》「添馬男」將修憲與立法會補選聯繫,稱不管補選結果如何,「不要再幻想香港有寬鬆政治環境」。評論認為,修憲通過代表「習近平永續執政,將會建立民粹式獨裁政權」,而這種政治文化終將進入香港,屆時香港將不再區分「西環」、「中環」,資本家亦不會分為「紅色資本」、「本地華資」,因為「香港只會有一個派系,就是『帝制派』」。

文章還指,日後「帝制派」將取代建制派,令西環直接接手香港政治領導權、高度自治亦會隨之消失,「這種直接管治模式比殖民地年代間接管治大倒退」,在中央如此執政背景下,香港議會選舉無論結果,都已注定「香港大敗局」。

不過,專欄作家鄭立《明報》的刊文則以另一角度看待修憲成功。鄭立認為,輿論間對憲法修改乃至其代表的「專制走向獨裁」有許多反對聲音,但他們多高估了「修改中國憲法的影響力」。文章認為,憲制國家中,政府不能做違憲之事,即使要修改憲章,其門檻將比實施任何政令與廢立法律都高,但中國憲法沒有類似「違憲審查」一類的東西,中國憲法不能阻止違憲的法律。

文內由此認為,中國「沒有憲制」,中國的憲法亦非憲章,而是「觀音借庫」式「純粹裝飾」。鄭立指,中國憲法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讓公眾以為中國有憲法,滿足一些認為現代國家應該是憲制國家、應該有憲制,但不知道憲制實際有什麼用的人,讓他們減少抗議理由而已」。

文章最後稱,不需對修改中國憲法令國家領導人延長任期一事看得過重,「就算不修改中國憲法,國家主席只要有足夠政治勢力,要連任其實也是完全沒有問題,中國沒有任何法院可以阻止這件事」。

美歐政局動盪 中國可借穩政養精蓄銳?

《經濟日報》「中國經緯」欄目持相近看法,文章還指,國家主席是否連任除領導人本身的領導能力,和國內外中長期國情也密不可分。另外,《信報》林行止文章亦稱,政黨輪替的西方國家在中國修憲之後更不易在經濟誘因前「跪低」,意味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摩擦將比以往更頻密。林行止認為,修憲在短期內對內地經濟有益,政治的穩定能讓習近平拍板的政策得以持續,也有利穩定的經濟發展。

林行止認為,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歐盟因意大利與英國的「脫歐」隱患而麻煩不斷;美國在特朗普治下「破舊」未能「立新」,因此造成的內政混亂、外交緊張、威脅經濟正相繼浮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若能依托穩定政治休養經濟,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相比美國「徵收關稅打救本國經濟」,中國採取從「內部事務」著手優化本國經濟;前者打擊對手,後者利己利人,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會為港人提供不少「求財」機會,「是港人最樂見的發展。」

政治評論員劉銳紹13日在《am730》中的文章中,則認為修憲體現出的是「封建泥土仍厚」。評論指,未來值得觀望的是否會出現二次修憲,允許國家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強化國家主席對軍隊的指揮權。劉銳紹稱,若猜想實現,將出現兩大可能性:一是「繼續成功高壓,無人能取代」;二是「壓力越大,反彈越大;當中國出現重大經濟危機、民怨和民亂四起時,反對者凝聚起來反攻倒算」。

不過,《香港01》「01周報」就認為,除了修憲解除連任限制,還有一個被媒體忽視的改動,即將監察權納入國家公權,文章形容這等於「權力被關進籠子」,認為「一個追求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家,一個相信法治,致力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政治家,無疑與『獨裁集權』和『封建專制』格格不入」。

「01周報」續稱,只將目光聚焦國家領導人的任期而不考慮其他修憲內容,修憲內容「可以看作一次倒退」;這種看法在「習慣根據西方政治文化的憲制標準來批判中國政治的分析之中」,也因為「認識不到今天中共和毛時代中共的巨大差別」。文章分析,外間對領導人長期在為可能作出非理性決策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有兩點可以確定:習近平的執政有明顯政治現代性,以及他若四年後離任,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比他繼續執政卻「毛澤東化」更大。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3-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