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台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天然獨」是被利用的本土認同感

2018-05-25 19:34:31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前台灣行政院長、香港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江宜樺(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香港輕新聞】前台灣行政院長、香港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江宜樺離港返台在即,昨日應亞太台商聯合總會邀請,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發表演講。江宜樺認為,「天然獨」是一種被「劫持」的對台灣的本土認同感。另外,江宜樺表示自己回到台灣後將主要專注學術工作。

「天然獨」並非天生形成?

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江宜樺辭任行政院長一職並投身學術界,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今年,江宜樺即將結束在城大兩年的任教返回台灣,主持由他創辦的「長風基金會」的會務。江宜樺在演講中主要分享了他個人在香港工作生活兩年的所見所聞,以及對香港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一些看法。

有聽眾問,近年常有人形容台灣年輕人是「天然獨」(天然地支持台灣獨立),並認為天然獨「對民進黨有利,對國民黨不利」。江宜樺表示,自己「不認為有真正的『天然獨』,有的話也是『天然台』」,指的是年輕人對台灣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本土認同感。

江宜樺認為,台灣年輕人之所以有獨立想法「是被某些特定的政治人物利用」,其本質仍是自幼形成的認同台灣的社會心理。他又指,現在台灣某些政治人物,將年輕人對台灣的天然感情與認同感劫持,並強行解釋為政治上主張「天然獨」,而這種現象在世界政治史上都並不罕見。

江宜樺續指,現時在台灣年輕人中出現的「台獨」主張者與最初的一批「台獨」主張者「完全沒有辦法對話,在太陽花運動期間,『小台獨』與『老台獨』其實沒有辦法合作」,雖然他們都屬於廣義上的「台獨派」。

(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公民民族主義」之說是噱頭?

他又指,現在學術界有兩種關於「民族主義」的概念:一種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另一種是「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前者認為民族認同感是建基於族群、歷史、血緣以及文化等因素上;而後者則主張民族認同感不必建立在前述的基礎上,只需奠立在「公民的自我認同上」即可,簡單而言即「對某國家或地區有相同的理念與期許,就可以自然地構建成一個國家或民族,而不需要追究成員的過去條件」。

江宜樺解釋,「公民民族主義」源自西方,持此觀點者通常不認可「族群民族主義」,在年輕人中更是「時尚」,並認為族群民族主義「過時」。而在香港,「公民民族主義」形成緣由是因為經過英國殖民統治後,香港社會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中國內地的,強調法治、現代性、人人平等的公民文化」,而不少香港人認為這種公民文化才是「香港精神的核心」。

江宜樺認為,在校園中可以明顯感到很多學生都受「公民民族主義」影響,該理論在關心政治的學生中十分流行,不管在台灣或香港皆是如此。台灣年輕人「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越來越被這種日益流行的政治理論影響,而且短期內不容易見到這套理論反轉的可能」。

不過江宜樺亦直言,自己認為「這種區分本身不能成立:它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每一個想要獨立的地方足夠的理由與原屬的政權分離」。

國民黨是否有政治論述?

另外,談及現時國民黨是否像民進黨一樣,有一套清楚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論述,江宜樺表示,國民黨到1980年代,都在努力尋求政治理念的大方向,但自從台灣本土意識出現後,這套論述由於無法和新出現的政治局勢配合,所以逐漸失效了。

他續指,國民黨發展延續至今數十年,確實應該根據每個階段制定堅定謹慎的發展方向,一旦制定,則應全力執行,「如果還擔心提出的論述不是社會的主流,按此想法,孫中山當初也許根本不該立下推翻滿清政府的決定」。他承認現時的國民黨並沒有這種宏觀上的論述,但認為這點十分重要,指政治論述是一黨存續的必需,否則「一個政黨就和選舉機器無異」。他也表達了對孫中山的尊崇之意。

返台從政「不在個人規劃」

至於回到台灣後計劃在政界還是學界發展,江宜樺就坦言,自己重回學界後享受在民間自由自在,不受政府拘束的角色;雖然經常「收到身邊人的邀請」,但自己一直沒有將回歸政界列入個人規劃。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會長潘漢唐(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執行長胡卓君(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18-05-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