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遭質疑?專家:非海水種植 推廣需求不大

2018-08-06 18:48:40
秦楚天

香港輕新聞編輯

2017年9月,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海水稻」進行收割取樣。(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輕新聞】前年,內地生物科學界推出了「海水稻」的概念,宣傳指這種耐鹽鹼的高產稻可以耐受海水灌溉,一經推廣有望多養活兩億人。不過,最近內地科技界對海水稻的解釋出現不同聲音:有內地科研人員指,海水稻現階段推廣需求不大,而傳媒報導的「海水稻」,與「用海水澆灌的水稻」根本是兩碼事。

內地科技類媒體《科技日報》6日刊出題為《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的報導,對近兩年內地媒體廣泛宣傳的新品種稻米「海水稻」表示質疑。文章引述中國水稻專家凌啟鴻今年7月發表的一篇《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論文,文中指出現在俗稱的「海水稻」其實只是一種耐鹽鹼品種,仍需用淡水澆灌,暫時無法實現海水種稻。

就此,《科技日報》記者向最初向公眾推出「海水稻」概念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查詢,中心技術副主任米鐵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外界對「海水稻」「名不副實」的質疑令他難以理解,「有必要因為名字有這麼大意見嗎?」並強調「海水稻」不是字面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取名「海水稻」是為通俗易懂。

米鐵柱指,在青島的研究中心試種的「海水稻」,使用淡水與海水混合的灌溉方式,但在其他地方試種時不會繼續用這種方式。

「海水稻」與海水無關?

但是,中國種子協會顧問李立秋就質疑,「如果跟海水沒關係,為什麼要叫海水稻?」李立秋認為,青島研究團隊之所以如此取名,是為了新聞性,「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研究耐鹽鹼水稻……如果不取個新名字,就沒有這樣的轟動效應」。

《科技日報》又資訊天津農作物研究所專家童繼平,對方的回覆亦稱,「在業內並沒有將耐鹽鹼水稻稱為海水稻的慣例。」文章又指,在諮詢過多位業內人士後,他們均表示提到「海水稻」的名字,業界通常會聯想到的是廣東湛江科研人員陳日勝培養的「海稻86」,這是一種長在內河入海口的海灘塗地裡的稻種,目前還在試驗,尚未推廣,而且不確定與青島研究所培育的「海水稻」是否有關係。

專家指「海水稻」推廣不迫切

至於凌啟鴻文中提到的「海水稻仍需用大量淡水灌溉洗鹽」的說法,米鐵柱則表示,要看各人如何理解「淡水」這一概念。他表示,傳統農業用水含鹽量若超過0.1%就不能用於灌溉,但如果在海水稻種植上,「這種水就能繼續用」,「同樣是鹽鹼地,因為海水稻耐鹽度高,就不需要用大量淡水洗鹽;而且,我們還能利用大量傳統農業所不能用的水資源」。

不過,李立秋與童繼平就認為,目前推廣「海水稻」的需求並不迫切。童繼平指,內地有不少良田已經拋荒,而農民更願外出打工,若開發鹽鹼地種稻的經濟效益不高,就算推廣「海水稻」也難以調動農民積極性。

「海水稻」原是「宣傳炒作」?

「海水稻」的高產性也是青島海水稻團隊當初宣傳的熱點之一,對此米鐵柱向《科技日報》確認:青島「海水稻」的小面積試驗產量為621公斤,但當時實際種植面積為40-50平方米,測產數量為幾百株稻,畝產量為折算結果,「算是『理論評測結果』」。李立秋就此認為,科研公佈結果時應該避免容易引發誤會的說法,「別總想著『抓眼球』,拿商業營銷那一套來做包裝,丟失了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嚴謹、客觀」。

但李立秋同時表示,青島研究所研究耐鹽鹼水稻的行為很有必要,若假以時日或需真有適應高鹽環境的海水稻誕生,對此業界專家亦普遍支持,要杜絕的是「宣傳上的浮誇」。

內地研發「海水稻」 成功推廣可多養活2億人

內地研發「海水稻」 成功推廣可多養活2億人

【香港輕新聞】内地有望推出「海水稻」,若試驗成功,將可以多解決約兩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領...

 

By 2018-08-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