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延長有薪產假 令不生育女性承擔成本?

2018-08-31 14:15:0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政府最近考慮延長有薪產假至14周,各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扶貧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雷鼎鳴今日於《晴報》撰文指,產假愈長愈可能加劇僱主偏見,並反映在薪酬上,令不生育女性承擔成本;亦有觀點認為,僱員放產假無貢獻,公司何來資源付額外報酬,政府須幫助婦女重建生育責任,而非單靠社會補貼作鼓勵。

扶貧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雷鼎鳴今日(31日)於《晴報》撰文,指一名適齡生育的女性,從統計數據推斷,平均月薪遠低於18,000元,「多了4周有薪假期,怎可能抵銷數以百萬計的成本」,加上現時樓價及教育費比10年前都高太多,她們生育的意念恐更不如前。

雷鼎鳴認為,產假愈長,愈有可能加劇僱主的偏見,對一些根本不打算生育的女性也抱同樣態度,並一早便在薪酬上反映;若然如此,那些本來並無生育計劃的女性本應與男性有同樣的生產力及收入,但卻被連累少了薪水,「如此說來,是她們在補貼要生育的女性了」。

雷鼎鳴強調,假如每名女性都打算生育,人人最終都得到補貼,這倒無所謂,「但香港45歲的女士有近4成人沒子女,不生育的人太多,並非所有女性都可享有薪產假」。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am730專欄指出,僱主向僱員提供報酬,源於僱員在工作上貢獻,而女性僱員在放產假的時候不能工作,自然沒法對公司有貢獻,「公司何來資源向女性僱員支付額外的報酬」。他認為,若要由公司其他同事一起承擔,對其他同事並不公平,因此最恰當方法是由政府向全社會徵稅或徵收社會保障金,照顧懷孕婦女。

施永青稱,如果把生育看成社會需要,非要社會提供額外補貼才肯生育,會令愈來愈多女性傾向不生或少生,故他認為須迅速幫助婦女重建生兒育女的責任感,而不是單靠社會補貼作鼓勵,「把什麼都歸咎為社會責任,一概以動用社會資源去解決問題,而不向個人問責,不借助家庭功能解決問題」。

另外,不少僱主都關注相關措施帶來的額外開支問題。自由黨黨魁、立法會議員鍾國斌《都市日報》撰文,批評政府接連就勞工福利政策「加碼」,累計增加商界人士不少經營成本,但卻無提出相應的勞工補助措施協助中小企應對日益困難的營商環境,委實有欠公允,「說到底,這些福利開支為何全數要由商界『埋單』?」

鍾國斌強調,自己並非不支持政府提出改善勞工福利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產假對於女性員工十分重要。但在增加女士產假這個議題上,他認為政府應承擔全部產假的薪酬開支,而不同的勞工福利政策則應該逐項分階段提出,讓社會探討商界真的能否承擔及消化。

然而,《香港01》「01觀點」認為,延長有薪產假並非特別值得可喜之事,正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所言,香港的產假標準較不少非洲國家落後,進行徹底的檢討實在是政府應有之義;而香港有關生育的勞工福利政策落後並非新鮮事,同樣在妻子分娩前後付出不少努力的本地男士,所能享有的侍產假卻不能追上國際水平。

「01觀點」又質疑,當政府終於「的起心肝」,將女士產假大幅提升至國際建議水平,「為何卻堅決拒絕增加區區兩天的男士侍產假?」,政府顯然不願「硬推」一連串將撼動商界利益的勞工政策,「但若將是次侍產假的調整『袋住先』,本地男士是否需要等到有關政策再次落後非洲國家,才能成功爭取那卑微的調整?」

張宇人「不應有侍產假」言論刻薄?

在老年化社會上,家庭友善政策對至關重要,政府此前亦曾建議將法定侍產假增至5天,其間僱員收取8成薪酬。

自由黨主席、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早前接受傳媒訪問直指「侍產假一日都唔應該有」,更反問「以前我哋太太無產假又如何」,引起外界批評。他批評,勞工界要求增加侍產假是「為出位」,工會及議員要求加至7日、10日,是「買豬骨卻要加豬肉」。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立場新聞》的文章批評,在新加坡、瑞典等成功的經濟體系中,幾乎沒有人夠膽提出任何如此倒退勞工權益的想法,而這是徹徹底底地「我冇,你都唔可以有」的心態,「這樣的人去代表所謂香港的僱主實在何其刻薄、人血饅頭到一個程度」。

吳敏兒指出,張宇人所指「永無止境的苛索」,其實始作俑者就是像他一樣思想的僱主。她強調,想提高生產力和僱員工作表現,不能夠再依靠剝削刻薄和不想落本的管理模式。

《信報》「金針集」則指出,張宇人代表是飲食界功能組別,選民不是老闆本人就是老闆指定的代表,對飲食界老闆們來說,張宇人的話雖然「犯眾憎」,卻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又怎會怕得罪幾百萬打工一族呢?」

針對近年社會對侍產假的要求愈來愈強烈,《香港01》「01觀點」表示,在外地,增設及延長法定侍產假已成為趨勢,「就連一河之隔的廣東省,男性陪產假都已提升至15日」;香港只是在追落後,遠未稱得上苛索。

文章直指,張宇人如今更成為港府和商界的「豬隊友」,既在修訂侍產假條例上幫倒忙之餘,更加深僱主與民為敵的印象,增添矛盾,「看來在張宇人眼中,員工只是不停賣命生財工具」。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8-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