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滿城盡是「官媒」

2015-10-12 14:02:03
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副主席

陳文敏

近來,一些內地媒體接連批評李嘉誠,還有較早前《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勸退陳文敏」文章,均在本港社會引起了熱議。許多人似乎都認定內地媒體炮轟李、陳二人,是中央在背後發功。一時間,滿城盡是「官媒」,寒氣森森,颳來陣陣北風,冷得人直發抖。很少人有認真想過,這些媒體到底是不是官媒,能否真正反映中央的對港方針?

實情是,中共一向嚴厲控制媒體的意識形態,但在過去20年已有所鬆動,坊間出現了一些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的報章。時至今日,能代表中央的只有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部分內地小報為了銷量,經常誇大炒作新聞, 「如果驢子衝你叫,不要對牠叫」,本來就不值一駁。但港人竟然視它們為官媒,恐怕最開心的是這些報章。

切勿把官媒看成鐵板一塊

筆者的觀察是,已經市場化的內地媒體大部分涉港的評論都沒有官方策劃的成分。以《環球時報》為例,該報總編輯胡錫進去年曾到訪香港,和筆者約好了吃晚飯,但臨時要寫包括香港在內的兩篇社論,結果拖到10時改為吃消夜。筆者在咖啡廳目睹胡錫進一邊思索,一邊一句句念出社評的草稿,然後叫身邊記者在電腦打字。這番情景實在很難令人相信環球時報的所有社論都是北京指示,充其量只能代表內地民族主義群體的一股聲音。

退一步說,就算是官媒,也切勿看成鐵板一塊。比方說,在今次港大事件中,不少人指摘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的文章(註1)反映中央欲借黨的喉舌逼陳文敏退選。的確,陳文敏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泛民,北京不喜歡他出任港大副校長,甚至在背後出手干預,並不足為奇。但反過來說,人民日報海外版只是人民日報的子報,兩者在性質上卻有很大不同。若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斷定中央有出手阻止陳文敏出任副校,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的推理。

此因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體制與人民日報不同,員工不是公務員系統出身,而且沒有駐外記者,很多文章都是編輯編寫,稿費當是福利的一部分。所以編輯常常會引述港媒的報道及評論,文章尺度也較有彈性,與官方操作更是兩碼事。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陳文敏的內容,就多是引述自《大公報》(註2)。若是黨的喉舌發聲,怎會如此兒戲?

類似的還有新華社。幾年前七一遊行,新華社罕有地報道市民提出梁振英下台口號。有港媒立即如獲至寶,解讀為中央向梁振英示警。但真相卻是新華社近年的報道方針是,對境外新聞報道比較開放,記者可以較為貼近民情報道。不知真相的隨時會給嚇死,知道內情的卻會笑死。

相關性不意味因果性

有人或許會提出質疑:為何內媒提出涉港評論後,官方很快就會有類似動作。其實,這正正犯上了因果謬誤。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為兩件事情先後出現,就認定兩者有因果關係。但雙方有相關性(correlation),並不意味着一定有因果性(causation)。

譬如每天清晨公雞啼叫,太陽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升起,但我們不會笨得推斷出前者是後者發生的原因。同一道理,內媒思維與官方接近,很多時候發表的觀點貼近官方並不出奇。若老是咬定兩者有因果關係,恐怕不是負責任的做法。

說到底,在當前資訊氾濫,滿天充斥着各種陰謀論的社會,傳媒人更有責任把關驗證,而不是借所謂的「官媒」抽水,否則只會與現實愈呈脫節。與各行家共勉之。註1:王大可,〈港大副校長任命事件持續發酵〉,《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 年8 月3 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8/03/content_1594384.htm)

註2:陳健中,〈踐踏理性崇尚暴力毁港大校譽〉,《大公報》,2015 年7 月30 日(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politics/2015-07/3088698.html)

戴慶成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明報,2015年10月12日

By 2015-10-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