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因貿易戰破冰?中日「防範與合作並存」?

2018-10-25 14:21:0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日起一連3日訪華,是7年來首次有日本領導人到中國正式訪問,他表示有意把兩國關係提升到「新階段」。有評論認為,中日關係回暖是因為中美貿易戰,但雙方只是各取所需,關係仍然脆弱;亦有意見指,日本正尋求在中美兩強間的平衡點,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am730》「安裕札記」專欄認為,雖然安倍是七年來第一個日揆到訪中國,但「冷凍」多年的中日關係,不可能一下子融冰;若不是中美貿易戰,相信安倍也不可能這麼快就獲邀訪華,「安倍當然知道箇中關係,可是日本不能脫離美國保護傘,卻又不欲中國這塊經濟肥肉溜走」。

《香港經濟日報》「國情動向」文章指出,這次安倍訪華的核心,僅限於經濟合作及有限度的民間交流,兩國或會把領海主權爭議及歷史問題放在一旁,但這些問題根深柢固,兩國關係仍然脆弱。文章引述不少專家分析指,中日關係看似好轉,原因在於美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傾向「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政策下,兩國「各取所需」。

當中,北大學者梁雲祥認為雙方目前以經濟為合作核心,有強烈改善關係的意願,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結構性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沒有危機,雙方可以發展關係,甚至表面上發展得還不錯,「但如果遇到危機,東海、南海、台灣爆發危機時,中國和日本的關係仍然很脆弱」。

對於中日關係峰迴路轉,有觀點則認為屬於意料之內,《明報》「觀天下」何仲平表示,回顧中日2000 多年交往史,舟楫相通的友好往來始終是主流,「歷史從正反兩方面告訴人們一個最樸素的道理,中日是搬不了家的近鄰,和則兩利,鬥則兩傷」。

何仲平認為,對日本而言, 強化日美同盟、促進與鄰國關係、加強經濟外交是其外交政策三大重點。如今第一大重點因特朗普貿易政策轉向面臨不確定因素,而要實現第二、第三大政策目標,必須借重中國這個一衣帶水的重要鄰邦、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作用;然而中日之間仍面臨歷史、領土、海洋權益爭端等棘手問題,「改善雙邊關係不可能一蹴而就」。

究竟應該如何為當前日本的對華外交定性?同報「日本內望」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張望撰文分析,安倍訪華前一周東京發生了兩件深具象徵意義的大事:一是首相安倍在朝霞陸自基地提前舉行自衛隊閱兵式,二是中日政學傳媒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對話探討改善中日關係之道;兩件事正好反映當前中日關係「防範與合作並存」的複雜特徵。

張望稱,目前安倍的戰略判斷是典型的現實主義避險(hedging)策略,即尋求在中美兩強之間的平衡點,保持外交的靈活度,以實現日本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在面對中國崛起的同時,日本一方面為圖自保而強化國防,並通過拉攏美國,防範可能來自中國的擴張,「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正企圖在中美之間扮演左右逢源的平衡者」。

張望表示,安倍也清楚和中國加強經濟交往有利於日本經濟復蘇,也可防止萬一美國力有未逮,仍可和北京言和;在美國單邊主義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東京認為北京亦有正面回應中日接近的需要,「(日本)向堅持維護自由貿易體系,且在朝核危機中掌握主動的中國實施戰術接近,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也是對日美關係不順的回應」。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10-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