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遇事故應犧牲誰?研究:各國道德標準大不同

2018-10-31 18:24:30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隨著自動駕駛時代將來臨,人工智能的駕駛判斷備受關注,如果把著名實驗「電車難題」套用在自駕車上,會出現什麼情況?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在制定自駕車決策時應參考人性化的判斷,而各國道德標準存在差異,例如東方人偏向救弱者。

圖片翻攝自:Moral Machine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研究團隊自2014年開始進行一項名為「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的調查,邀請全球各國的受訪者於網上回答「自駕車遇事故應犧牲誰」的問題。在調查中,受訪者進行多項道德決策,並分為多種不同情境,例如車內乘客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而行人可能沒有遵守交通號誌的指示等。

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公布結果,共分析了全球約4000萬份答案,調查顯示全球受訪者有以下類似選擇:

  • 人們更傾向拯救人類而非動物
  • 盡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不應被犧牲
  • 在性別選擇上不存在太大差異
  • 人們更傾向拯救那些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

存在文化差異 東方人偏向救弱

研究人員指出,各國受訪者們所做的決定,確實存在文化差異。例如,法國受訪者會較在意可能死亡的人數;相較之下,日本受訪者比較不重視這點,而是更著重於保護「守法行人」。

此外,法國、希臘人、加拿大及英國的受訪者更傾向於在車禍中拯救年輕人,台灣人則最不重視這點,支持犧牲老年人的比例相對較少,而中國、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在選擇拯救老年人議題上排名較前,反映出東西方國家強烈的文化及價值觀差異。

圖片翻攝自:MIT Technology Review

國家社經水平也有影響

另外,研究人員注發現,國家社會及經濟水平也會影響到受訪者道德判斷。例如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哥倫比亞,人們更傾向於低犧牲社經地位的人。

政府和車廠應參考道德偏好

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的調查結果能夠讓各國政府及自動駕駛車製造商注意設計必須要考慮到各國文化上的不同,「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允許任何一部機器能夠在幾分之一秒內,不需要在真實世界的指導下自動決定誰該活下、誰該死亡」。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進行調查並非一項對照研究,而是更具複雜的自駕車道德困境,希望借此引發世界各地自駕車道德決策的全球對話。

德國駕駛道德準則以「人」優先

德國去年8月宣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道德準則,其中載明自駕系統的決策應以「人」為優先,人類生命一定是首要任務;而在人與人的抉擇之間,不應該以年齡、性別、種族、是否殘疾等作為「標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O8ET66xE4

發佈於 科學新知
By 2018-10-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