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紓緩政策未見成效 「光復東涌」變成政治事件?

2018-11-12 13:09:36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關注組織「東涌人」周末發起「光復東涌」行動,檢舉內地導遊非法帶團,以及勸導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圖擷自Facebook)

【香港輕新聞】港珠澳大橋開通迎來第三個周末,政府上周五推出紓緩客流政策,然而未見成效,東涌仍有大量內地遊客滯留。有關注團體發起「光復東涌」行動,向遊客指罵造成混亂;亦有團體「珍惜群組」支持遊客到港,雙方團體引發衝突。今日有評論指出,團體滋擾遊客會予人香港不文明印象,擔心「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亦有意見指出當局治本之道應是疏導旅客到東涌以外的地區。

紓緩措施仍未見成效

鑑於港珠澳大橋開通,大量內地遊客「逼爆」東涌,對當地居民帶來不便。政府上周五(9日)會見傳媒,推出五招以紓緩人流,然而措施暫未見成效,周末人流與上一周相約,周六及周日先後有約9萬及8萬人次使用大橋進出香港,東涌有大量遊客逗留。

不同意見的團體衝突

關注組織「東涌人」周末發起「光復東涌」行動,檢舉內地導遊非法帶團,以及勸導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同時又有另一團體「珍惜群組」同時發起「本是同根生」行動,歡迎內地旅客訪港,雙方衝突叫罵,引發現場情況混亂,更有部分商戶因而暫停營業。

予人香港不文明印象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政府人士表示,「市民及團體可以批評政府做得不夠,但擔憂團體滋擾遊客,予人香港不文明印象,擔心『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指本土派以前搞踢篋等行為後,遊客量在2014 年起連跌兩年」。文章指出,當局要採取「疏導」的方法以減少遊客聚集。

李先知文章引述另一政府人士表示,「有人就擔心太多車行駛,塞爆北大嶼公路,相信無幾多人預視到大橋成為著名景點,令人潮湧向東涌聚集,現時本土派或政黨批評政府不做事,是有點『事後孔明』」,對於「光復東涌」事件演變成「政治事件」,該名政府人士指出,市民及政團可以批評政府做得不夠,但本土派昨日滋擾及呼喝旅客是損害香港的形象。

打擊政府管治威信?

李先知文章引述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表示,大橋通車三周後,政府仍未能處理人流及車流等問題,「會進一步打擊政府管治威信」;文章引述行政會議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建議,提出事件應由政務司長張建宗做統籌,並與廣東省磋商解決方法,包括管制珠三角訪港人數等。

光復是政治的炒作?

《文匯報》社評指出,「大肆炒作遊客對東涌造成的負面影響,繼而組織所謂『光復』行動,對遊客惡言相向、侮辱同胞,將社區議題政治化」;認為少數人策動的所謂「光復」行動,不能代表大多數香港人,「卻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令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插水,破壞港人和內地居民之間的善意」。

《大公報》「透視鏡」蔡樹文文章表示,認為「光復東涌」是「『港獨』趁機『抽水』,他們使出慣用伎倆,向無辜的旅客『挑機』,試圖製造及激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矛盾,搞什麼『光復』行動,賺取政治本錢」。文章認為不應簡單地將問題推往旅客,以旅客作為發泄對象,其實旅客都是違法旅行團的受害者,故應從源頭堵塞違法旅行團才是正道。

《信報》「香港脈搏」余錦賢文章指出,幾年前負評如潮的「光復行動」趁機捲土重來,特區政府不能不注視。文章又引述旅遊界代表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表示,「兩天的『光復行動』雖然沒有『踢篋』等行為,但要求旅客起立和追問對方背景等,亦構成嚴重滋擾,令內地人留下負面印象」,慨嘆有關激進行動卻令香港形象扣分。

疏導旅客是治本之道

余錦賢文章認為,政府的治本之道是疏導旅客到東涌以外的地區,如大量遊客對當地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必然會產生反感,派駐更多的警員恐怕也無補於事。

《文匯報》「議員之言」引述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指出,「在大家相當努力去解決問題時,部分『政客』卻搞什麼『光復行動』,藉機挑起兩地矛盾,對解決人流問題,根本無濟於事。」,認為其原則是要達到不影響當區居民,而當局亦要加強執法,打擊內地違規旅行團。

「議員之言」又引述青年民建聯主席、區議員顏汶羽指出,「光復東涌」對事情無補於事,更會進一步困擾東涌居民,「有關人等製造更多矛盾對立,損害社會秩序和氣氛,不是香港理性處事的價值觀」,他建議在人工島設立大型的購物點,讓短暫來港的旅客可以購買心儀的商品,而不用聚集於東涌。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民建聯周浩鼎亦指出,當局應盡快在口岸大樓增加商舖及餐飲,內地客遊覽大橋後在口岸買點東西後折返,毋須到東涌購物。

警方有條例採取行動

《信報》「政情」報道引述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表示,這次出動警方處理的情況並不尋常,過往若發現違規情況,通常由旅議會及旅行社代理商註冊處出手跟進;謝偉俊相信,警方最終有權執法,但未必用《旅行代理商條例》,而是非法勞工等條例採取行動。報道又引述「光復東涌」行動發起人王進洋表示,將會檢討是次活動成效以及觀察港府會否作出回應,再決定會否再舉行「光復行動」。

發佈於 時事拆局
By 2018-11-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