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公屋輪候時間創新高 林鄭欲乘勢順推填海

2018-11-14 13:08:54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公屋輪候時間再創新高,林鄭昨日重申填海是「無法迴避」的選項。(網絡設計圖片)

【香港輕新聞】香港房委會公布市民輪候公屋時間再創十八年來新高,申請者半均要輪侯五年半。林鄭昨日(13日)重申,要解決房屋問題,填海是「無法迴避」的選項,而土地的供應也需未雨綢繆。有評論認為,泛民因應付西九補選,短期內無法「乘勝追擊」持續大打反填海輿論戰;亦有意見表示,可更快提供住屋的方案如棕地等,林鄭卻無提及,只重視有利政府的民意,反之則漠視。

公屋問題癥結有三

香港房委會公布市民輪候公屋時間再創十八年來新高,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年半,而長者單獨申請個案亦要二點九年。《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文章歸納出公屋問題愈演激烈的原因有三,分別是單位的供應量不足、申請人數眾多,政府沒有認真處理「公屋富戶」,「以現時公屋一般申請者每年新增逾兩萬宗個案的速度計,港府由一七/一八年度起計的五年,每年卻只能提供萬餘個單位,根本無法滿足申請大軍需求。」,要先確保公屋資源有效地運用。

政府只坐而論道?

林鄭月娥昨日回應指出,雖然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正式提交報告,但據初步的觀察,土地供應有三大重要原則,包括「刻不容緩、多管齊下及未雨綢繆」「填海係冇辦法可以迴避」《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文章批評表示,「可惜她及其所領導的無能政府只識坐而論道。除了力推填海造島來畫餅充飢外,其他方法一概不理,疊埋心水與市民攬炒」,政府無能覓地起屋,又丟空大量荒廢的校舍、閒置的官地及公屋儲物室,不願改建過渡性房屋,根本是不負責的回應。

民調不支持填海?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引述民主派早前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做民調,結果顯示就填海造島,49% 受訪者表示反對,40% 表示支持,而有七成訪者支持政府應先處理棕地及高球場,再考慮是否填海。不過文章引述泛民消息指出,雖然有此民意基礎的支持,但是「泛民無意「乘勝追擊」短期內持續大打反填海輿論戰」,希望先集中在九龍西補選。

漠視不利的民意?

李先知文章引述民主黨尹兆堅表示,「林鄭在民意上『輸打贏要』,民意有利政府時才重視,反之則漠視,又指明日大嶼發展需時至少20 年,不能解決林鄭口中「刻不容緩」的房屋問題,可以更快提供住屋的方案如發展高球場、棕地等,林鄭卻無提及」;民主派召集人毛孟靜批評,林鄭想一手撥開不合心意的民調結果,顛倒是非,毛孟靜認為民調結果證明填海引起巨大的社會撕裂。

棕地泛民也阻撓?

《文匯報》「文匯論壇」柳頤衡文章指出,「發展棕地比填海造地快,根本站不住腳。事實上,從收地需時看,棕地變成熟地,未必比填海快,發展棕地從公眾諮詢、改劃用途到收地、清拆與涉及的補償安置,往往需時10年以上。所需費用也比填海高」;而新界東北計劃,主要是透過收回棕地發展,亦是因為民主派的阻撓,至今政府一塊地也未能收回。

多管齊下方為上策

《信報》社評認同多管齊下的方式,「所以不反對發展棕地,也不反對填海,如果政府決定全部或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我們一樣不反對」,表示不應偏頗於某一土地供應方案,而放棄其他的選擇。《信報》社評指出,普遍的反對意見流於情緒化,難以在客觀數據之上站得住腳。

土地問題迫在眉睫

《信報》社評指出,有意見認為填海太貴,動輒幾千億甚至逾萬億元將會掏空庫房,《信報》社評認為填海是長期計劃,而造地亦會帶來收益,相信政府游刃有餘,「花光儲備純屬杞人憂天」;另一種意見是指香港人口於2043年達到820萬頂峰,人口將會減少,毋須大量增闢土地,《信報》社評認為看法完全經不起邏輯推敲,現時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0呎,已大幅少於新加坡的270呎,土地供應問題是迫在眉睫的。

不應只顧考慮收益

《AM730》「C觀點」施永青表示,在考慮填海的問題時,「根本不應該純以能否收回金錢上的成本作為主要考慮」,政府負責的公共工程都是以服務市民為目的,有時亦是完全不收費,政府是不會以收不回成本而拒絕興建。施永青認為民主派根本不是旨在反對填海,「他們只是不顧一切要阻礙政府施政,要政府沒法在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上可以服務好市民」。

By 2018-11-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