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邱世卿:近年中美衝突的「因果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2018-12-26 10:27:05
出席參議院聽證會的威廉·伊瓦尼那

「與中國相比,來自俄羅斯的威脅顯得蒼白」

這是美國國家反情報和安全中心主任威廉·伊瓦尼那日前接受英國BBC訪問時的一段描述。

在談到中國指控美國就雙方貿易爭端與衝突,一直對美國大眾採取誤導性言論和措施的指控時,伊瓦尼那對記者說道,北京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功是基於對美國企業商業機密的侵犯,而代價則是由美國公眾支付。

「如果從7月到現在,看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件,司法部已經起訴了20名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中國個人或是企業,而這些只是我們所知道的部分。」

伊瓦尼那說這不是華盛頓第一次將中國視為威脅。

前陣子彭博所謂美國在華製作芯片被殖入間諜元件的事言之鑿鑿,國內資訊科技加工業恐受嚴重打擊。然而香港普遍傳媒沒有深入報道此後發生的事:此事不但引來IT界的連翻質疑(畢竟如果處理器及機板受到那麼廣泛的滲透,IT界不會比情報界遲知悉這件事),另外亞馬遜及蘋果亦反擊報道,並說他們的檢測系統從來未找到過有類似元件存在,甚至連國土安全部都支持兩大公司的說法。更奇怪的是,彭博之後也未再提供更充足的證據支持其報道,甚至連這麼廣泛殖入的元件都沒有拿出實物來(早期報道只是用了模擬圖),事件最後可說不了了之。類似事件是否和篇末提到的博奕手法有關,以及是否真實存在,恐怕將會是個謎.......(網絡圖片)

 

 

在今年年初,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在國會聽證報告時就已經公開宣稱,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對美國的威脅正在逐漸上升。

伊瓦尼那補充說,這些國家正在努力使世界的趨向以及價值,與他們的獨裁政府更加一致。

當所謂中國推進「自身價值」高唱入雲時,中國對拉美及非洲的投資大幅上升,但沒有什麼實際證據指出中國試圖影響當地政治生態。拉美與非洲的政治版塊這十年來都沒有大變動,左翼還是左翼,(爛)民主還是民主,獨裁的依舊獨截(但仍很爛),中國對當地的投資也似乎不理會是什麼政體,能合作就成。個別國家的右翼化,反而更受經濟危機與美國特朗普上台所影響,例如巴西。(網絡圖片)

 

一份在今年2月,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表的報告中說道,現在決定美國軍事需求的國家不是俄羅斯而是中國。

以上這些談話,是作為美國主管國家情報與安全威脅的高級官員,罕見的在國外媒體的正式採訪中,毫不掩飾的表達對於另一個國家的強烈情緒。而這種指責的方式已經遠遠的超過政策媒體公關的需要,而是呈現出現在美國政府內,從經濟到軍事,從外交到情報,各個部會以及國會上下所形塑出來的共同意志 - 壓制中國

這種集體共同意識脫離現實的程度,甚至到了將中國對美國威脅嚴重的程度,定調為超過俄羅斯。

而俄羅斯日前才剛剛派遣具有核子打擊能力的長程戰略轟炸機,到離美國本土1500英里的後院飛了一圈。

相對於中國有限的核反擊能力,俄國現在仍具有足以摧毀美國甚至整個北半球人類文明圈的核力量。圖為最新型RS-2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的儲存筒。該導彈投擲量有6-8噸,換算標準彈頭的數目可達24-32個,亦即是說,一枚導彈所載的彈頭與仿真誘餌,足以消耗大部分路經地區的反導攔截彈。(網絡圖片)

 

對於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改變,有部分中國學者將原因歸咎於習近平掌握權力之後,對於中國許多國防發展政策以及大力推動經濟轉型有關,這造成了中國自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美中關係穩定期的提前結束。

如果我們就美國與中國衝突事件本身的頻率來看,的確是如此。但弔詭的是,包含國防軍力成長,貿易逆差、南海紛爭甚至是台灣問題等衝突,究竟是美國與中國間衝突的「因」還是「果」?

遠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連國防力量都羽翼未豐,連三代戰鬥機都未造好、只能外購俄國之時,「中國威脅論」已經成為熱門話題;至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中國支持全球經濟」出台後,「中國威脅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 (David Hume ) 指出一個「因果關係」的成立,必定包含了二者間產生了「必然的連結 (necessary connexion)」。

休謨舉過一個例子:

我每天早上起床後,會習慣舉高雙手,而此時剛好又日出,如果我們每一天都觀察到"舉高雙手"後太陽就出來的現象,那是不是可以認為 - 因為我高舉了雙手,所以太陽就跟著出來了 ?

這樣推論很顯然存在某一種歸納上的謬誤,然而僅就現象的觀察上,高舉雙手又確確實實發生在太陽出來之前,二者的確是以某一種時序發生。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必然的連結」

同樣的邏輯,那麼是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所以美國國家政策必須轉變? 還是因為美國的國家政策先轉變,所以中國才成為美國的威脅? 又或者是美國現在所採取的對抗策略,跟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一點也沒有關係,真正的原因是來自其他問題?

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的「必然的連結」,那麼中國不論採取任何調整,都會無法滿足美國對於其自身利益的擔憂這種情況不論是習近平或是鄧小平又或是換誰上台都無法解決。

這是東方與西方文化在本質上的衝突,王道與霸道往往無法用GDP解釋。

當然這是中國願意就改變與美國關係的現狀而言,但如果是從俄羅斯與美國的角度來看類似的衝突,問題就會簡單許多。

二國關係的調整,是複數而不是單數。

如果美國只是一直堅持自己的利益與看法,那就不如二忘於江湖。大門隨時都開著,但等你想開了,我們再來談。

近日我看了許多中國學者對於美中關係惡化的擔憂,也有更多一昧訴諸國族的鷹派言論,但不管是憂慮或憤怒,在這些論點中有非常多的說法正陷入大衛.休謨所講的「歸納上的謬誤」。

80年代的美日關係矛盾,日本的賬面GDP已達2/3,但其國防及外交上仍是高度依賴美國。此時美國國內都把日本當成最大競爭對手甚至"大敵",是否又是美國菁英階層迫令日本妥協所用的「把戲」?(網絡圖片)

 

在衝突競爭理論中,有一種在不加深對立的情況下,達成雙方妥協的模型:

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幫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而是幫對手製造超過他所能負荷的問題。

就我的觀察來看,美國現在採取的策略就是不斷的幫中國在各個領域製造問題,並且期望在過程中得到中國的妥協,這些問題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與媒體(心理)的每個層面,而所製造的問題都會有集體作用 ——削弱中國。

那麼中國該如何反應呢?

說實在的......就我的觀察,我看不出來中國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原文轉自邱世卿老師的Facebook,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12-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