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傳奇級首度訪港 美海岸防衛隊為何「巡到太平洋的另一邊」?

2019-04-17 19:27:31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泊於海運大廈的「伯索夫」號。(個人照片,攝於4月16日黃昏。以下沒標名出處的照片,均為當天所攝)

 

近二十年來再有美國海岸防衛隊的艦艇訪港!美國海岸防衛隊排水量4500噸的傳奇級國家安全緝私艦(Legend Class National Security Cutter(註1))的首艦「伯索夫」號 (USCGC Bertholf,WMSL-750)於4月15日上午訪問香港,並停泊於海運大廈北翼泊位(靠向中港碼頭方向)。這次相信是事隔17年再有海岸防衛隊艦隻訪港。

以伯克級主桅為基礎的傳奇級的主桅,由上而下分別是最頂的AN/SRS-1戰鬥測向系統(CDF)、TRS-3D小型3D搜索雷達及AN/SPQ-9B X波段低空搜索雷達。

AN/SLQ­32(V)2 電子戰系統(左)及NULKA干擾彈發射器(右邊兩個裝發射器),皆為現役美國海軍的標準配備。(網絡圖片)

 

首次訪港的傳奇級,是美國海岸防衛隊最新的大型海巡艦,排水量堪比一艘中型導彈護衛艦,原計劃建造11艘,現時已有7艘服役,1艘在建及兩艘下單。傳奇級的獨特之處,在於結構達到90%以上都是軍規要求,在抗沉及抗火災要求上和正規美國海軍軍艦相當,而且擁有多種美國海軍現役武器和電戰裝備,並擁有和LCS相同的TRS-3D小型3D搜索雷達、AN/SPQ-9B X波段低空搜索雷達,和海軍相同的電子作戰系統如LINK 11資料鏈及AN/SRS-1戰鬥測向系統(CDF)、拋射式誘餌/干擾系統(AN/SLQ32(V)2電子戰系統、MK-36 SRBOC、NULKA干擾彈發射器)、MK110 57MM快砲及方陣近迫快砲,LCS武器模組的預留空間(可加裝小型反艦導彈與MK-56非穿透式VLS);更有甚者,當中的二號艦韋查爾(USCGC Waesche (WMSL-751))現時更試驗性的在B砲位上正式安裝LCS的武器模組的預留空間。

 

中間特別的甲板外形,應該就是武器模組的預留安裝位置。該模組在MK110主砲後方。

 

船舯的RHIB艇吊放處。本艦服役初期,這個位置只裝載一隻較小型的RHIB艇,到2010年代初期改裝後,才換上更大的承載甲板、更大型的RHIB突擊艇及吊放設施,而且就圖所見,這個位置似乎可以隨時換成另一些裝備。

 

由於有主動追蹤與攔阻任務,該級艦也有比一般海巡艦快6—8節的速度,加上需要遠距離續航能力(20節下達12000海浬),傳奇級用上了一般海巡船甚少使用的柴燃聯合推進系統(二柴一燃),以保持巡航力之餘也有爆發性的加速能力;另一方面,該艦亦擁有十分優秀的直升機與無人機運用能力,除有一塊比派里級至少大30%(15 m × 24 m)的飛行甲板,還有兩個機庫,除兩架MH-65C外,也可配置一架直升機及兩架MQ-27A /B無人巡邏機。

左為硬式突擊快艇下水斜坡平台,較小型的RHIB艇似乎可由機械吊臂直接吊放及接收;右為本艦燃氣輪及柴油機的排煙道。

 

 

船尾的硬式突擊快艇下水斜坡平台,共有三個泊位,分別可搭載一艘長距離攔截艇(Long Range Interceptor)外,還可裝載兩艘大型RHIB快艇,加上右舷船舯另一個RHIB快艇吊放平台,該艦實際上可操作四艘不同等級的突擊快艇,無論臨檢、攔截及運送特戰隊,可說都得心應手。早期該平台其實還有一個龍門架式的快艇收放裝置,不過可能該收放裝置是給有內艙的LCS用,重量不少,而且在露天平台中收放速度與便利性也沒有優勢,所以後來就由三個傳統機械吊臂所取代

改裝前的本艦(上)與二號艦韋查爾號(下),清楚看到龍門架式吊艇機、未改裝時的船舯艇吊放裝置及B砲位的武器模組安裝位置。(網絡圖片)

題外話:直升機甲板尾端放置了一個類似擴音器的物體,經研判,不排除是LRAD(Long Range Acoustic Device),作為驅逐故意接近的船隻或(可能)帶有敵意群眾的定向聲波武器,是本艦的安保手段之一。

 

由於開建時間基本上和LCS重疊,而且又保持異常強大的續航力、較高的極速及甚至比LCS還高級的電戰系統(大部分LCS仍未加裝NULKA干擾彈發射器,更不會裝AN/SPQ-9B X波段低空搜索雷達),加上同樣裝備直升機大甲板及多任務硬式突擊快艇下水斜坡平台,難怪開建初期美國海軍界別內早有人要求修改國家安全艦的設計,讓它代替LCS的任務。而現在的FFG(X)計劃,傳奇級所屬的設計團隊亦有加入競標行列。

亨亭頓團隊以傳奇級為基礎設計的外銷型巡邏護衛艦系列。不過此時該團隊仍未公開競投FFG(X)所使用的構形。(網絡圖片)

 

 

「巡到大洋另一邊」為哪般?

有很多人會以為美國海岸防衛隊就是海警,是海上護權與執法機構;然而美國海岸防衛隊不但是執法機構,更是美國武裝力量編制中其中一支軍隊,她的歷史只比美國海軍稍短,現時是歸美國國土安全部管轄,但戰時(或國會 / 總統授權情況下)會撥歸美國海軍管轄,故素來也有美國「海軍預備隊」的功能。

早年美國海岸防衛隊甚至有使用EC-130V預警及指揮管制機進行國土監視與空中指揮工作,不過由於預算削減而於90年代初放棄。然而,海岸防衛隊現時仍可使用頂頭上司(國土安全部)的P-3C預警型作為空中指揮機。(網絡圖片)

 

 

雖然海岸防衛隊的任務以美國水域防衛及打擊走私、不法活動為主,但它也是美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所以在進行外洋部署或活動時都會自動被納入當地的美軍作戰指揮部門所管轄。就以今次亞洲巡航任務為例,他們進入西太平洋後,即歸第七艦隊管轄,除支援西太平洋對朝鮮可能違反聯合國制裁船隻的臨檢工作外,還參與美國第七艦隊台灣海峽所謂自由航行任務,故此,該船稍後也可能進入南海地區進行活動。事實上該艦艦長受訪時雖然對未來的任務三緘其口,但亦未否定可能參與南海航行自由任務。

問題來了,事實上除到外國進行救災及海事交流外,海岸防衛隊多於美國本土周邊海域活動,而且隷屬國土安全部,在打擊海上運毒走私及反恐上有很繁重的任務,是故近年參與海外巡邏任務的次數已很少,正如艦長受訪時說,他幾乎已20年沒來過香港了。然而,為何今次美國又會派出海岸防衛隊進入西太?這似乎要由第七艦隊現時的困境講起。

撇除軍紀因素,第七艦隊部分艦艇因長期在外,連保養時間及人員都不足,狀況也令美國國內軍迷「為之側目」。圖為月初回到日本橫須賀的DDG-65本德福號。(網絡圖片)

 

作為唯二長駐海外的航母戰鬥群之一,冷戰以後第七艦隊的任務區域及任務量本來就較第六艦隊繁重,北太平洋、朝鮮半島、東海、台灣海峽及南海等近20年來均是世界熱點,美國要在這區與中、俄作長期較量,而在艦艇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的確比較吃緊。

這情況在2010年代開始進一步惡化,俄國在太平洋周邊海上勢力有一定的恢復,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海上力量隨著經濟力量而迅速增長,而且不斷強化自身在東海、南海所持島嶼及周邊海域的控制力,當中尤以「南海填島浪潮」最為顯著。辜勿論此舉是為長遠收復南海鋪路,還是向其他有領土領海爭議的國家「以戰迫和」,就美國的立場而言都不能不發一言,否則會助長亞洲各國倒向中國,是故他們開始了以展示美國海軍勢力存在,阻嚇中國進一步擴張南海控制為目的的「南海自由行動」。加上2014年美國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雖然承諾美國海軍力量會加強在太平洋的部署,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任務的大幅增加。第七艦隊在沒有明顯增加艦隻數量的情況下,人手短缺及船艦妥善率問題似乎愈來愈嚴重

費茲傑羅號神盾驅逐艦被撞後的慘狀,至少有10名水兵葬身於被撞位置的房間內。(網絡圖片)

 

2017年6月及8月,約翰·S·麥凱恩號 (USS John S. McCain DDG-56)及費茲傑羅號神盾驅逐艦(USS Fitzgerald DDG-62)與商船相撞事故,除艦橋人員有玩忽職守及過份依賴自動航海系統之嫌外,任務過多而造成人員的疲憊不堪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不過事件對於第七艦隊而言可說雪上加霜,因為現在兩條船最快都要2020年初才能再服役,執勤艦隻的短缺情況進一步惡化。

瀕海戰鬥艦(LCS)的導入原本至少有助第七艦隊減輕離岸巡航及展示實力的任務壓力,讓艦艇更集中於戰鬥訓練及日常維護任務,美軍即由2013年開始已部署1艘LCS於新加坡,準備巡邏南海以展示存在,可是該級艦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令多年來部署的LCS只進行過一次戰鬥巡邏任務(目標是南沙群島),其餘時間都在測試與修膳,美軍被迫以更多艦隻投入南海自由航行及相關的中遠程支援工作。

 

中國海警的818型海警船。原型是10年前因應索馬里海盜問題而提出的以054型為基礎的遠洋輕武裝巡邏護衛艦方案。不過解放軍海軍後來認為此等軍艦對海軍戰力貢獻有限而被放棄。後來該型號設計再作進一步簡化後,改成具27節時速的高速海警船。(網絡圖片)

 

 

在這情況下,一艘「有齊」LCS眾多特點,而且有一定速度的「準軍艦」,不就可以立即發揮LCS原有功能-巡邏南海嗎?而且還可解放第七艦隊已經非常吃緊的任務;另一方面,美軍可能亦認為海巡艦好歹也沒那麼敏感,即使與解放軍或海警對峙,都會有更多迴轉餘地吧。最重要的是,如果今次試驗成功,美軍可再抽調多一艘海巡艦來協助巡邏工作至少一年,第七艦隊亦可暫時緩解艦艇荒的問題。由是觀之,今次事隔多年再度出現的海岸防衛隊遠洋部署行動,軍事味不但較重,且並非出而偶然,而是有意為之的。當然,這如意算盤是否能打響,實在言之尚早。

 

 

幾個月前才開放的海運大廈新翼頂層平台(圖中最右方)也是拍攝的好地方,如果沒有大型聚會的話,是會開放給公眾進入的。圖中亦可看到另一邊泊位已給某公司大型郵輪停泊。

 

附錄:海運大廈最佳觀景位置

海運大廈是90年代開始攝友的拍艦聖地。由於添馬艦海軍基地的搬遷工作在93年開始,碼頭設施早已拆卸或拆運至昂船洲海軍基地並進行填海工程,故愈來愈多單艦訪港的艦隻開始轉向較接近市區的泊位,以方便船員休息,而位於尖沙咀的海運大廈可說是當中首選。

2015年11月由海運大廈觀景走廊凸出位置攝得的費茲傑羅號神盾驅逐艦超近距離照片。年半後,右圖中的位置就被商船撞個稀爛.......

 

而對攝友而言,長年開放的頂層停車場及二樓的觀景走廊,雖然原是為郵輪上落客準備的設施,但由於可以近距離及俯瞰角度觀賞軍艦,就算用手機或傻瓜機都拍到很多平時難以拍到的細節。現時新翼增建工程完成後,拍攝角度不但增加,而且部份位置更加接近船舷,如果角度許可,甚至可以拍得近正前方或正後方的照片。

不過,價格與使用船隻數量始終限制海運大廈作為訪港軍艦泊位的「能力」。現時該處泊位長年被郵輪租用,能給予軍艦或其他特別船隻停泊的檔期不太夠,再講,由於泊位價格高企,2010年以後除美國海軍外,已甚少有其他國家的海軍艦艇停泊。

2002年時停泊海運大廈的意大利聖儒斯定號船塢登陸艦。可能由於經費關係,此後意大利海軍就幾乎絕跡東亞,當然也就再沒有在香港出現過了......

 

 

註1:和「前任」漢密爾頓級一樣,傳奇級其實都是重武裝海巡艦,但海岸防衛隊源自風帆時代的美國海上緝私隊,他們多用獨桅縱帆船(Cutter)作為船隻臨檢及海岸區追蹤用,Cutter也漸漸成為巡邏艇的代名詞。現時海岸防衛隊是將任何20公尺以上且有固定船員編制的船都稱為Cutter。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4-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