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中央放寬港陸合拍限制 影業仍有困局須突破?

2019-04-17 13:08:52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內地放寬港陸合拍片限制,以便利本港電影業界於內地市場發展。有意見認為,此舉可打破港陸合指片限制所囿,令影片題材更為多元,製作「港味」較重的合拍片,重樹獨特的風格和視角,同時吸引港陸觀眾;亦有意見認為,陸港受眾文化甚殊,港片回復過往完全本港元素是不切實際,未必能叫座,業界更需正視演員青黃不接問題,僅為內地放寬限制,難言是振興影業的靈丹妙藥。

放寬港陸合拍五項限制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指出,內地放寬港陸合拍片限制,包括五項措施﹕「港人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受數量限制;中港合拍片在演員比例及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中港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港片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本港電影公司在港澳地區及海外發行推廣優秀內地電影和合拍片,可申請獎勵」。

本港元素身影日漸減退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認為,中央放寬措施,雖然「幕前幕後都可以全是港人,題材亦可百分百本港元素」,但也「未必保證影片質素會更佳,因港片從來都是以賣埠為主,香港獨特文化形成澎湃創意」,「港片想回復過往百分百本港元素,是不切實際。題材轉趨本港化,或給業界自我陶醉,未必能叫座」。社評表示,目前已有不少迎合內地口味而票房大賣的中港合拍片,如《紅海行動》、《捉妖記》等,「本港元素身影已日漸減退」。

風格視角不應捨本逐末

《明報》社評則表示,合拍片的限制及內地市場導向,是「局限本港電影人的參與和發揮,甚至令影片失去『港味』」,香港內地文化差異甚大,業界「未必熟悉內地人的想法」,「硬要為合拍片加入『中國元素』,反而變得不倫不類,既吸引不了內地觀眾,也無法令香港觀眾投入有感」。社評認為,業界應製作「港味」較重的合拍片,「重樹港產片獨特風格和視角,同時吸引香港和內地觀眾,而不是捨本逐末,只看內地市場,忘記了自己的根」。

青黃不接問題尤其嚴重

《明報》社評指出,由於近年港產片的產量不足,而票房亮麗者幾稀,「台前幕後磨練不足,青黃不接問題嚴重,倒過來又影響影片質素和叫座力,形成惡性循環」;「香港電影業停滯多年,已沒有太多老本可吃,必須盡快注入更多發展動力,設法增加產量,讓台前幕後新一代電影人有更多機會磨練」。社評認為「業界看不清前途方向,有人迷失了自己,為了內地市場隨波逐流,亦有人認為與內地劃清界線,就等於香港電影新定位,這些都不是正確態度」。

外國同業崛起成為挑戰

《文匯報》社評表示,由於內地、韓國、泰國等電影業相繼崛起,「香港電影業不進則退、日漸式微」,在市場有限和投資不足下,「香港電影業變得更保守,投資人為了保障收益,只使用有叫座力的演員,令新人機會銳減,業內對新人培訓投入也越來越少,以致業界各項人才青黃不接,電影產量不斷下降,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意識形態把關難以鬆綁

《星島日報》社評認為,內地對影業市場的把關相當嚴謹,主要有兩個層面考慮,「居首的是意識形態,內地極之忌諱境外透過文化產品進行思想滲透,尤其是荷里活大製作,其軟銷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實力和技巧超群,內地望塵莫及,故在這方面的關卡較難放寬」;「其次是保護內地電影業成長和就業」,不過內地影片已經是歐洲三大影展常客,獲得過其最佳影片獎,而今年的《流浪地球》更創下接近五十億元人民幣票房,社評認為以內地本身的資金、人才和技術,都不必顧忌境外競爭。

不一定要抹煞香港特色

《星島日報》社評表示,國產片及合拍片容許的創作自由度不及純港產片,「但是內地影業的發展,顯示就算題材受限制,仍然可以產生不少獲國際公認的佳作,這些作品不一定抹煞香港特色,反而在保留本土風格的同時,找到打動不同地區人心的共同語言」。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4-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