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移交門檻抬高商界歸隊 修例目的未明難釋疑慮?

2019-05-31 13:00:3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就《逃犯條例》修訂,5月30日提出讓步方案,包括三方面及六項保障的措施。有意見認為,李家超強調提高門檻適用於任何人,惟安撫商界的意圖昭然若揭,此舉有助於免卻商界不少憂慮,預料商界大體上已經接受;另外亦有意見認為,公眾對修例的最大憂慮,不在於移交門檻,而是港人對內地法治缺乏信心,政府應澄清修例真正目的,如果表明僅是針對來自內地的貪官污吏,相信修例阻力將會大減。

中央最後一刻首肯拍板

《星島日報》「大棋盤」杜良謀文章表示,有關提高刑期門檻至七年的建議,曾在行會有過激烈討論,「中央政府對此本來亦有所質疑,但在衡量到商界及建制派的意見後,最終還是『政治先行』,在最後關頭接納七年刑期門檻的建議」;「有關決定前日(29日)最後一刻才獲中央首肯拍板,因此,建制派才在昨天(30日)早上發出聯署信,要求將刑期門檻提升至七年」。

港府高層說服中央接受

杜良謀文章指出,行會成員的湯家驊及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極為反對抬高門檻,認為「放生」嚴重罪行的逃犯,製造不公義;不過,「港府高層在通盤衡量社會的整體意見後,最終還是接納商界的意見,並說服中央接受」。文章引述商界中人表示,「商界大體上已經接受」;文章亦表示,多次表示不打算支持修例的地產界議員石禮謙,「據聞最終亦會『歸隊』」;而在立法會建制陣營當中唯一有可能「甩票」的,為實政圓桌的田北辰,因為他未有參與建制派的聯署,以及不支持將修訂案直上大會。

公眾憂慮不在移交門檻

《明報》社評認為,「社會對修例的最大憂慮,不在於移交門檻是否不夠高,而是面臨移交者在外地能否得到公平審訊、基本人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政府接納建制派和商界意見作出讓步,「也許有助修例草案在立法會通過,惟未足以回應社會最大關切和疑慮,加強人權保障措施實際效用難言」。社評認為,「進一步縮窄移交罪行範圍,代價卻是愈益背離政府所講的堵塞法律漏洞初衷」,抬高移交門檻,「變相讓一些違法商人堂而皇之得到本地法律包庇,縱容特權不公不義,向外界釋出極壞信息」。

新方案未足以釋除疑慮

《明報》社評表示,雖然政府一直強調修例草案明文禁止因政治目的移交犯人,「然而為求達到政治目的,假借其他名目尋求引渡並非難事,國際上偶爾也有類似風波」;政府表示即使法庭頒下移交命令,行政長官仍可以「人道理由」,作出不交人的最後決定。社評認為,如果要求交人的是內地,「恐怕不會有多少市民相信,行政長官會向中央說不」。社評表示,「新方案對於人權保障的措施,未足以釋除公眾最大疑慮」,加上提高移交門檻會「放生了大批違法者,有違修例初衷」,「兩頭不到岸的方案,強行通過對香港有害無益」。

尚有不少可調節的空間

《信報》社評認為,李家超昨日宣布作出相關改動是「從善如流」,「對於總商會和建制派來說可謂『有求必應』,站在政府立場無疑是穩住大局的一着」;「即使未必能夠即時止疑息爭,最低限度不會火上澆油,提高引渡門檻至七年刑期確實有助於免卻不少憂慮」。不過,社評指出,「《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源於香港人對內地法治缺乏信心」,反映此事尚有不少調節的空間。

要澄清修例目的減阻力

《信報》社評表示,因一宗港人在台灣涉兇殺案觸發的移交逃犯修例爭議愈來愈政治化,「誠然部分論述過於武斷」,政府要化解這場風波,「其實毋須遮遮掩掩,不妨老老實實告訴大家修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假如移交逃犯的對象純粹是來自內地的貪官污吏,相信遇到的阻力將會大減」。社評指出,「現在誠惶誠恐的爭議充滿各式各樣的陰謀論,皆因政府沒有開燈,由始至終以『伸張台灣殺人案公義』為名,然後顧左右而言他,難免令人覺得被蒙在鼓裏而產生怕黑的情緒」。

 

 

【多方觀點】癥結問題在於市民信心 偏袒商界難弭修例爭議?

【香港輕新聞】《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持續,支持和反對方面皆有傾力動員,發起聯署或遊行。有意見認為,《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可以歸結為市民信心問題,情況與1980年代對回歸前景的憂慮相似,而港府試圖將其轉化為政治公關和法律技術問題處理,以及向商界偏袒,不僅失焦,亦迴避爭議的癥結;亦有意見認為,若然政府任由「非常手段」左右向立法會的提案,將會損害政府管治能力成為「跛腳鴨」,預料政府將會「企硬」。

觸及港人信心信任問題

《明報》社評表示,《逃犯條例》修訂「觸及最核心的港人信心信任問題」,「本質跟1980 年代初港人憂慮香港前途如出一轍」,「今次修例爭議的核心,並非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又或微調草案條例便能化解」;港府將問題轉化為為政治公關和法律技術問題處理,「不僅失焦,亦迴避了問題癥結」。社評指出,「政府認為由行政長官負責啟動移交程序,由本港法院負責把關,已足以回應外界關切,確立市民信心信任,然而現實卻是另一回事」。

政府需要正視人心回歸

《明報》社評指出,「無可否認,當前有關修例的爭議,攙雜了愈來愈多政治操作,有些人但求達到政治目的,不斷危言聳聽」,如果撇開「政治操作和上綱上線,修例所觸動的信心信任問題,仍然是真實的」。社評認為政府需要正視人心回歸問題,「就算現在立法會夠票強行通過,也不代表港人信心信任問題得到解決」;建議政府分兩步走,「先處理台灣殺人案,修例事宜容後再談」。

林鄭僅關切商界的質疑

《香港01》「01觀點」文章表示,針對有關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聯署,文章認為「法例修訂亦非鬥人多,否則容易淪為民粹政治」,不過「關鍵始終在於,反對者的批評和憂慮是否成理」。文章指出,「不少聯署均是經過思慮,具體指出政府方案或做法的不妥之處,值得當局虛心聆聽」。文章指出,政府面對坊間和外國領事的是質疑聲音,林鄭政府「不屑一顧」,然而對於商界的質疑,「卻連番與商會見面,甚至先後兩次讓步」。

政府手法令反對聲音增

「01觀點」文章認為,政府在爭議之中,「既非站在人多、廣大民意的一方,也不是站在道理那邊」;「政府的取與捨、堅持與讓步,全看發聲的人是否財雄勢大,在立法會中是否擁有關鍵幾票」。文章表示,「《逃犯條例》修訂工作原為應做之事,惟林鄭政府手段如斯低劣,令反對浪潮有破竹之勢」;「政府若再不問情理、偏幫商界利益,這不只會令民主和建制派的對立惡化,更會加深階級撕裂」。

預料政府仍會「企硬」

《AM730》「 C觀點」施永青文章表示,「今次《逃犯條例》的爭拗,歸根結柢亦是在爭取誰說了算的問題」,反對《逃犯條例》一方「訴諸情緒,拿中共過往的錯失做依據,指中共不可信,及今次逃犯條例分明是中共在背後扯線」。施永青認為「這樣的理據如果可以成立的話,那這將成為一條「百搭」理據,拿來反對政府做甚麼都可以,特區政府從此將成為跛腳鴨」,施永青預計預期特區政府,「無論是否受到北京壓力,都會在《逃犯條例》上企硬」;「不是說在條例修改方面企硬;而是說,政府一定要全力維護政府在立法會的提案權」。

大部分商界已「收貨」

《香港經濟日報》「有政戲」傅流螢文章表示,「港府露口風,很大機會將移交刑期門檻由現時建議的3年提高至7年。有商界議員坦言,若然如此,商界大部分擔心的罪行料獲『放生』」。文章引述商界議員表示,「移交刑期門檻提高至7年,已撇除大部分商界擔心的罪行,包括行賄受賄,甚至逃稅時偽造文書罪,都很大機會不會被移交」。文章引述另一名商界議員認為,「經過李家超不停向商界解釋後,現時大部分商界已『收貨』,唯一擔心是民主派繼續製造恐慌」。

 

【風吹草動】修訂《逃例條例》辯論 林鄭出席與否皆對泛民有利?

【香港輕新聞】泛民議員27日提出,邀請特首林鄭月娥就《逃犯條例》修訂,與民主黨涂謹申公開電視辯論,特首辦當日下午拒絕邀請,林鄭回應則表示立法會才是討論的合適地方。有意見認為,泛民邀請特首辯論,意在催谷遊行人數,林鄭拒絕出席是泛民意料之中,並可增強林鄭拒絕交流的形象,已引起公眾關注;亦有意見認為,前特首曾蔭權與公民黨余若薇亦曾就政改舉行辯論,結果一面倒反對政改的民意大升,而林鄭曾與學生進行直播會談,結果並不如意,拒絕出席是合適的決定。

泛民目的在催谷遊行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多名泛民議員表示,提出辯論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催谷遊行人數,若林鄭應約便能引起公眾注意,一旦辯論出錯亦會激發市民反彈」,有不少泛民中人早已預料林鄭不會出席,認為「這『虛招』能強化公眾認為林鄭拒絕交流的形象」。文章引述政府中人形容,電視辯論只會陷於「泥漿摔角」、「打爛仔交」,而泛民的立場向來都要撤回修例,如果特首出席辯論,「對解說修例或平息市民疑慮不會有效果,也不實際,反而泛民能繼續催谷反修例氣氛」。

產生話題引市民關注

李先知文章又引述立場較進取的民主派表示,「畀我(是林鄭月娥)都唔會去」,認為無論結果如何,相信客觀而言可以催谷遊行人數。文章引述泛民中人表示,「現時最需要的是有話題引起市民關注,林鄭確有許多理由可以回絕辯論,包括不欲製造話題或刺激遊行人數等,但若她願出席,就能顯示有擔當、與眾不同,亦能在西環操盤的情况下奪回主導權」。

市民定奪是最好方法

《信報》政情報道引述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表示,「修例受社會及國際重大關注,故政府清楚解釋十分重要。對於外國領事代表對生意投資氣氛受影響的種種憂慮,政府均視而不見,當領事『講咗等於冇講』,做法不負責任」。民主黨涂謹申則表示,林鄭不接受辯論邀請就是代表她「唔打得又冇理據」,認為由特區首長親口解釋、由市民定奪是最好方法。

泛民動員程度非常高

《星島日報》「大棋盤」杜良謀文章表示,由於《逃犯條例》修訂有歐美大國的聲援及商界的疑慮,「泛民在輿論戰上更是佔盡上風」,林鄭要在輿論上收回失地並不容易,林鄭拒戰是泛民意料之內,泛民的目標只是要「炒起」修例議題,用盡千方百計製造話題。文章認為「今次泛民對《逃犯條例》的動員程度與反國教、佔中可謂不相伯仲」。

特首辯論往績不如意

《香港經濟日報》「有政戲」傅流螢文章引述建制派認為,「泛民只是希望借助搞辯論,催谷6月9日的反修例遊行人數,林鄭當然不中計」。不過,文章列舉前特首曾蔭權與公民黨余若薇為2010年政制改革辯論為例,「即場港大民調反映,71%認為余若薇表現較好,曾蔭權只得15%,反對政改的民意大升」。2014年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在佔領行動期間,「曾與學生代表進行電視直播會談,結果,輿論也較為同情學生一方,無法令佔中提早結束」。

恐在辯論中會講錯話

傅流螢文章引述政界中人認為,「政府元首願意進行公開辯論,往往去到孤注一擲的地步,但如今立法會料夠票通過今次修例,林鄭應戰只是多此一舉,為事件增添不明朗因素」。文章引述工聯會議員黃國健則指,「泛民的意圖十分明顯,一旦林鄭在辯論中講錯說話,他們就可以炒熱議題,催谷支持者上街反修例」。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5-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