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特稿】William:巨浪3型密集試射所透露的訊息

2019-06-05 15:32:5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圖左為之前其中一次試射巨浪2型彈道導彈時的情況,由水下伸出的對海雷達與通訊天線判斷,應該是032型潛艇。圖右是6月2日清晨發射導彈第二節的煙羽,此時彈體應該已接近卡門線,即將進入太空。(網絡圖片)

 

據6月2日國內軍事網站所得消息及網友所拍到照片、影片,解放軍於渤海灣進行了新一輪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試驗,並成功命中新疆庫爾勒市附近的靶場。由遼寧省發出的渤海灣遼航警通告及拍片得知,導彈應該於清晨4:30分發射。一般相信,這次發射的應是由去年11月開始已進行兩次發射試驗(包括一次飛行試驗)、射程可能達10000公里以上的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下稱SLBM)。

有遊客登泰山時拍到東北方渤海灣方向發射的導彈。0019秒時火箭第一節燒完,第二節隨後點燃並改變飛行方向,最後消失(估計已飛出大氣層)。

 

一般相信,這枚飛彈是由解放軍032型潛艇發射的。該艇是解放軍2010年下水的武器試驗艇,水中排水量高達6000噸,是現時全球最大的柴油電力潛艇。主要作用是進行武器與水聲系統試驗,除兩個魚雷管外,艦上原還裝有4個垂直發射系統及兩個SLBM發射井的空間。本艦2012年服役時,剛好趕上巨浪2型改進型洲際彈道導彈最後階段驗收任務。事實上,2017年夏天時,已有人發現032型潛艇再次施行改裝,圍殼後半部加高接近1.5米,而且進行了整形處理,當時已有人猜測可能是預備試驗巨浪3型洲際彈道導彈用。

經過改裝的032型。圖右是2012年下水後所攝,可見現時032型的圍殼後半部凸出了一塊。(網絡圖片)

 

 

尤其值得留意的是,相對於2000年代早期巨浪2型SLBM的早期試射平均一年甚至兩年一次的頻率(而且經常失敗,至2008年後的試射成功率才大幅上升),巨浪3型的試射頻率可說大大加快,半年左右就先後進行一次出水試驗及兩次成功試射。加上032型潛艇的圍殼只進行加高,沒有修改闊度,由此筆者可作兩點較大膽但有一定根據的推測:

巨浪2型導彈試射實驗。如果巨浪2型一如外界所說有13米高,那其直徑大約只有1.83米,非常接近法國M45及美國三叉一型這些射程較短的SLBM,只是更高一點而已。一般相信由於結構發展自DF-31,應該也是三級式遠程導彈結構。巨浪3型有可能就是在部分芯級上再提高高度,並換裝更輕的彈頭,以提高射程及搭載能力。(網絡圖片)

 

1. 巨浪3型的架構其實和巨浪2型 / 2A型相差不大,除可能加長其中一節(第一級或第三級)以增加燃燒加速時間、直徑有一定加大,以及用了新的推進劑外。對於液體燃料火箭而言,可能涉及引擎與燃料箱的更新,更動可說十分大,但對於巨浪2型系列這種比較接近西方(美式與法式)的中小型固體燃料引擎導彈而言,可能只涉及火箭殼體與固體燃料配方的更新,或者像法國一樣使用新設計更輕但仍保持爆炸威力的彈頭(以及修改導航系統及飛行彈道),升級修改所需時間較短。由於系統未必有重大改變,加上巨浪2型已是成熟設計,測試時間及中間的修改設計時間自然也少很多;另方面,直接沿用巨浪2型系列的架構,也有助提高研發速度並盡快形成戰力。

法國海軍上一代SLBM M45,這是鮮有的近照。事實上這是再上一代SLBM M4修改飛控/導航電腦及換裝更輕彈頭而成,外觀上最大的改變只是換了個整流罩;然而,經此一改,射程就增加了50%,由4000公里變成6000公里。(網絡圖片)

 

 

長程洲際導彈的升級一般比較容易,只要保持架構,並視乎需要換上加長了的推進段或新的彈頭艙即可提升性能。圖為蘇聯R-29系列彈道導彈,主要有四個子型(D、R/RL、RM、RU),圖上所展示的為D型、RM及RU型。RM及RU型主要是多裝第三節火箭,射程”追回”早期型號,但多載了分導彈頭。其成為蘇聯量產最多的667B型系列SSBN(圖右,由上而下是667B、667BDR及667BDRM)的配屬導彈。(網絡圖片)

 

 

 

2, 032型圍殼的內部空間沒有甚麼改動(兩邊的通道及舷外門都沒有怎樣修改過)。由於圍殼闊度比照了09IV型潛艇飛彈艙的空間設計,這亦暗示現役09IV型經過改裝後可能也能塞進巨浪3型;事實上,法國凱旋級也是經過中段彈艙大改裝後將原有射程6000公里的M45型SLBM換成10000公里級的M51型。兼容舊彈道導彈潛艇雖有可能局限了巨浪3型的設計與性能,但對於研發成功後短時間內增加載具數量有重要的幫助。

俄國士兵在堪察加半島附近拍攝到俄國洲際彈道導彈彈頭擊中地面的情景。導彈發射地點多為拜科魯爾星城,打到堪察加半島的話,距離大約6500公里;相對地,美國的靶場就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瓜加林環礁上,距美軍位於西岸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相距約7400公里。(網絡圖片)

潛射導彈為何射程不太遠?

另外一點留意的是,由渤海灣航警通告的禁區到庫爾勒地區的靶場,相距約3100-3300公里,有人可能認為這根本發揮不出原有射程,甚至是失敗了。然而事實上現時俄國與美國發射與測試中心與其落靶地點也只有6500與7300多公里,遠不夠兩國ICBM的最大射程,由於國土大小關係,實驗全射程的話彈頭只能落在公海且可能引發國際糾紛,各國已很難在測試中做全射程測試,所以會特意調整彈道,就像拋石仔一樣,把角度調整得更高(>50度),彈道高點更高,那落地的地點就會較近。情況就如朝鮮2017年12月那發落點距發射場只有不足5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一樣,它的彈道高點就接近4000公里。

試射透露了什麼訊息?

今次巨浪3型第二次飛行試驗,選擇在比較敏感的「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前夕,加上貿易戰的爆發,令人很容易聯想到是向美國發出強烈的訊息。不過就現實情況而言,單單因貿易糾紛及美台關係而向美國展示尚在發展中的戰略武器,並非一個聰明的做法,而且國內宣傳機器對此仍保持極端低調,怎樣看也不像叫板。然而,今次試射仍然展示出一些

美國三叉戟二型SLBM的試射畫面。(網絡圖片)

 

巨浪2型導彈在大約25年前開始規劃,鑑於當年技術所限,至2010年前後才成熟,就發展進度來說解放軍這幾年內再次展開SLBM是完全可以預期的,然而計劃之快卻令人有點意外:過往冷戰年代美國三叉戟二型試過21個月內連續進行15次試射的紀錄,法國的M45也試射了約30次,但到冷戰後,在電腦模擬的協助下,加上戰略需求減少,新的SLBM試射次數也大幅減少,例如法國M51在八年內大約試射了10次,俄國RSM-54 7年內試射了7次,對俄國更重要的RSM-56布拉瓦也是10年內試射20次而已;相對來說,7個月內進行3次試驗的頻率也算非常高了。

中國現時擁有核彈頭不超過300枚,數量遠少於俄美雙方,故中國正如英法一樣,一直奉行所謂"有限核威懾"戰略,即不主動發動核攻擊,但在受核攻擊的情況下以有限彈頭集中攻擊對方經濟及人口中心區,以此作為戰略威懾的籌碼。是故中國更注重隱蔽及機動性高的機動遠程導彈載具。圖為數年前仍在測試的東風41ICBM連發射車。(網絡圖片)

 

這某程度上可能亦代表解放軍想逼切完善戰略核反擊力量:事實上,現時使用的巨浪2型系列,無論是最保守估計的7200公里、一般估計的8000公里還是2A型(多彈頭型?)最樂觀估計的9000公里以上(連帶計算科里奧氏力對西向東射的遠程導彈的助力?),都無法對美國本土造成有效戰略威脅,因為由渤海灣往美洲西海岸剛好就9000公里;如果是要海南島周邊更適合作為發射場的南海發射,射程更要達12000公里以上,才能打到美國中部及東岸(1)。巨浪3型的頻密試驗,可望能盡快找到設計上的缺陷,快速補正並批量生產,以期達到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更有效的二次打擊戰略威懾能力(例如射程更遠、對導彈防禦系統突防能力更強),防範美軍有機會在危機時冒險發動常規突擊(甚至核突擊)。若加上美軍彈道導彈防禦能力持續增強,以及近期特朗普及美國鷹派異常「進取」的言論,解放軍可能已經不再相信一旦發生衝突,美軍只會使用常規手段並避免將戰爭升級至核戰爭層面。

 

註1:相應地,俄國於高緯度地區都有領海(如白海及鄂霍次克海),可作為最佳的SSBN發射場,在這裏發射SLBM並利用北極彈道,8000至8500公里射程都足夠打擊美國全境。是故大部分俄國SLBM都不要求具備超過8500公里的射程,體積往往也比陸地方的"兄弟"小不少。

By 2019-06-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