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青年積怨已久需正視 徹查警民衝突撫傷痕

2019-06-17 13:25:13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逃犯條例》修訂觸發社會動盪,特首林鄭月娥15日宣布「暫緩」修訂後,仍未紓緩市民的反對情緒,16日參與遊行的人數更較上周倍增。有意見認為,青年走上街頭,反映不滿政府提出修例外,亦折射青年對社會不公積怨已久,政府不去正視問題本質,只令青年陷入抗爭的漩渦,難以對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亦有意見認為,林鄭維護警方,並稱其是「天公地義」,強硬的立場抵消了暫緩修例的橄欖枝效應,政府應徹查警民衝突,公平公正依法處理,以撫平社會傷痛。

林鄭月娥掌握不到社會脈搏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表示,「綜合多於一名政府官員和建制派的政治耳語分析,風暴伸延出兩個教訓,一是林鄭政府與社會已disconnected,二是中央政府要認清,一些具爭議的議題不能『霸王硬上弓』」。文章引述多名政府中人稱,「反修例風暴牽動了廣大的市民,一向沉默、相對溫和的市民也走了上街,即使假設背後有人組織推動,但不排除如此大批的市民走上街」,是因林鄭明顯與社會聯繫中斷,掌握不到社會脈搏。

暫緩修例決定未能平息民怨

李先知文章建制陣營中人表示,「今次修例發展至此,不少因素在於特首林鄭太有主見,甚至可說是『不會聽任何人意見』」,令政府有誤判;在政府醞釀修例時,已有建制中人向林鄭進言,「提醒修例爭議大,或會引發2003年23條翻版,可是政府選擇照推,而且手法差劣」。該消息人士又指,有政黨中人提出政府應考慮撤回修例,最終林鄭只是「暫緩」;而林鄭前日在記者會的說法可說是「衰到無人有」,令政府的暫緩決定不僅未能平息民怨,反而犯眾怒。

修訂的處理過程過於急就章

《星島日報》社評表示,政府今次處理修訂的過程過於「急就章」,「對條例內存在的多種疑問,未作周詳考慮;至於修例會否得到廣泛支持,會帶來甚麼政治後果,也沒有充分評估」;在諮詢方面顯得粗疏倉促,未能虛心聆聽各方意見,法紓解許多市民的疑慮,以致「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愈來愈大,終令社會陷於亂局」。

亂局持續經濟波動勢必出現

《星島日報》社評認為,民陣舉行第四次反修例遊行,「參加的市民人數比上周日倍增,示威人潮不絕,顯示暫緩修例的決定,仍未能紓緩市民的反對情緒」。社評表示,「政府必須虛心聆聽市民發出的巨大聲音,痛定思痛,深切檢討工作過程中的失誤,避免重蹈覆轍,令香港再受創傷」;「近期的政治紛亂已波及經濟,股市、樓市被烏雲籠罩,消費市場也受低迷氣氛影響,加上中美貿易戰前景仍不明朗,陰晴難測,倘若修例亂局持續下去,經濟波動勢必出現」。

折射出青年面對前路的沮喪

《香港01周報》社評表示,「 這一次年輕人走上街頭,甚至有一些人以武相抗,既反映他們不滿政府提出的修例,也反映他們對內地存在嚴重不信任與偏見」,而此怨氣更似是積累已久,折射出年輕人被「種種社會不公壓迫,面對未明前路的沮喪」,「任何可能激發情緒的因素,都可能將他們推向街頭」。如果政府官員不去正視問題的本質,「只會讓青年陷入抗爭的漩渦,未能對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政府為民粹提供滋長的空間

《香港01周報》社評認為,政府在修例過程中多次讓「商」不讓「民」,「為民怨火上加油」。「提出、散播『反送中』口號的媒體、政客固然需要被嚴厲譴責」,但毋庸置疑,政府的無能、離地為民粹提供了極佳的滋長空間」。社評表示,「自殖民地政府以來一直「重商輕民」的管治方針,以及其所引致的深層次社會結構困局」,如官員不正視,僅在「政策層面小修小補、『派糖』了事,社會衝突只會無日無之,市民的怨氣只是等待下一個爆發點」。

強硬的立場抵消橄欖枝效應

《信報》社評表示,「綜觀事態發展至今,林鄭自己的初心昧於人心,莫說掌握不了示威者為何反對修例的理據,又沒有仔細研究大律師公會及律師會的意見,連中央和建制派也受累於『溝通不足』之弊」;當修例風波演變成警民衝突之後,「情況急速惡化」,林鄭維護警方施放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對付示威者,又稱警員執法是「天公地義」,「強硬立場抵消了暫緩修例的橄欖枝效應,於是6月16日的另一場大型示威人數反而再創史無前例的紀錄」。

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

《信報》社評認為,民眾其中一個不滿是警方把示威定性為暴動,政府可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12日警民衝突事件,「違法行為全部交給法庭審理」;「五年前的佔中運動告訴大家,香港的司法系統有能力判別是非曲直,示威者襲警也好,警方濫用武力也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評表示林鄭如果確是以最有誠意、最謙卑的態度接受批評,就應該徹查警民衝突的始末,並公平公正依法處理,「應是撫平社會傷痛的不二法門」。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6-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