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話題】中日關係「回到正軌」美國有份「助攻」?

2019-06-29 09:30:25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日出席G20峰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中日會談中,形容中日關係「已完全回到正軌」,更邀請習近平明年春天以國賓身份訪日。中日關係自2012年釣魚台爭議後開始陷入低谷,直至近年戲劇性回暖,不少聲音認為兩國因美國而再次走近。

安倍邀習近平明年國賓身份訪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日出席G20峰會,這是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日。27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首腦會談上表明中日關係「已經完全回到正常軌道」,更邀請習近平明年春天以國賓身份訪日。

習近平:中日關係在新歷史起點上

對此,習近平表示希望中日一起攜手改善兩國關係,又形容「中日關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雙方一起加強高層戰略溝通,並感謝安倍邀請,同時強調明年訪日是「極好提議」。據日媒指,在會談中二人就作為「永遠的鄰國」加強高級別相互往來達成一致。

2018年兩國關係急速回暖

回顧歷史,中日關係自2012年的釣魚台主權爭議陷入惡化,首腦互訪因而中斷。直至去年5月總理李克強破天荒訪問日本,令兩國關係出現改變,而安倍也在同年10月訪問中國,更是時隔7年的正式訪問。在今次G20峰會舉行前,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亦於《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強調習近平赴日參會的重要性。

中日關係大事記——從交惡到回暖:

  • 2012年9月: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中國多個城市出現反日示威。
  • 2013年12月:安倍質疑日本二戰「侵略」的性質,同時修改教科書。
  • 2017年6月:安倍對於中國倡議的大經濟圈「一帶一路」構想展現正面的態度。
  • 2018年5月: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中日韓首腦會談,並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演說。
  • 2018年10月:安倍赴中國訪問,這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到中國的「正式訪問」
  • 2019年3月:安倍晉三就「一帶一路」合作提出4項條件,包括通過合理貸款確保相關國家財政健全、項目開放性、透明度和經濟性。
  • 2019年6月: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日,形容中日關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國人對日本印象有所改善

自2005年來,日本智庫Genron NPO和中國外交出版發行事業局 (CIPG),每年都進行一項聯合研究,探討兩國公民的互相印象。多年來,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有不好的印象,而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同樣偏低。

但據《ejinsight》27日報道指,在2018年最新研究顯示,中國人對日本的印像大幅改善,逾1500名受訪者中有42.2%人表示他們對日本有「有利的」印象,是自調查以來最高,而對日本產生「不利的」印象的人下降11%至56.1%。

中日關係改善與美國貿易戰有一定關係?

2018年3月美國決定制裁中國,同年7月啟動首輪關稅措施,而貿易戰的戰線其後擴充至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國家。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於兩個月內連續兩次訪日,並放話指若果美日無法在11月前達成貿易協定,就要對銷美的日本汽車課徵關稅,而他更在出席G20峰會前對《美日安保條約》作出批評。

《日本經濟新聞》28日評論文章指出,不少觀點認為,中日關係改善背後與美國貿易戰有關,因為日本與中國一樣以「貿易逆差」為由被特朗普列為「靶子」,而且兩國在推進自由貿易的立場也相同;而對安倍來説,改善與中國關係是求之不得的,「這是因為與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在政權運作上是不可或缺的」。

中日走近或是特朗普的策略?

北京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劉江永過去接受內地《多維新聞》採訪時曾指,中日走近可能更接近特朗普的戰略意圖,因為他上任後一直強調,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應在安全等領域分擔更多責任,「日本與中國在安全等領域形成一定程度的緩和,也有利於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形勢」。

劉江永認為,美國對日本的「放任自流」是因其自身的強大對繼續牢牢控制日本擁有絕對自信,因此看待中日關係需要考慮中美關係,「日本的舉動背後很大程度受到美國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美國樂意或不介意中日的接近」。

中日領土及歷史等爭議死結未解

《日本經濟新聞》文章認為,由於安倍必須考量到美國立場,而習近平也警惕安倍與特朗普的穩固關係,因此中日關係將維持在「低位穩定」。實際上,中日關係能否持續亦難以預料,因為兩國間的爭議包括領土及歷史等至今仍未有緩解的跡象。在今次G20首腦會談後,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吳江浩表示,當前中日關係「總的勢頭是好的,但雙方也存在分歧」。

發佈於 特稿
By 2019-06-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