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沈旭暉指「無力感」打破穩定性 如何應對「後物質時代」到來?

2019-07-18 13:41:16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反修例抗爭社會運動持續,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撰文表示,香港現時發生的一切,只是反映出「後物質時代」的到來,抗爭者與「物質時代」成長的一代已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惟香港獨特的情況,不過只是其矛盾的伊始;整個社會該如何回應這種嚴重撕裂,要選擇「王道」還是「群眾鬥群眾」的歪道,全賴當權者一念之間的抉擇。

反映後物質時代的到來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於7月15日於《信報》的撰文表示,香港現時發生的一切,「不過反映了全球『後物質時代』的到來」,「新生代和數十年前『物質時代』成長的一代,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和香港的獨特情況,矛盾不過是剛剛開始」。沈旭暉指「後物質時代」是五十年前由政治學者Ronald Inglehart提出,人們的價值觀已由「追求基本經濟需要」,「轉而追求民主、人權、自由、尊嚴等價值觀」,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感政治」,並非處理好「土地」等等問題可以解決。

沈旭暉指,「作為示威主導力量的青年,也許是物質、心靈皆呈現危機,但情感危機比物質匱乏更嚴重」,「就算明天集體能『上樓』,他們的抗爭性格也未必會減退,就算不是在前線,也會用其他方式參與」,直至到出現範式轉移的一天。沈旭暉認為,這波運動超越通過「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的單一範疇,而「直接追求更高一層的價值觀」,雖然衝突更多,得到的共鳴和支持卻更廣泛,這正是單純強調「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的一代人難以理解的。

個人無力感打破穩定性

沈旭暉表示,由於每人由「物質」轉向「後物質」追求的臨界點都不一樣,「同點卻是當他們意識到現有的穩定秩序,正正是破壞種種『後物質』追求的同一秩序」,「而秩序內部容許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改變那個秩序本身,頂多是形式主義的小修小補」。抗爭者會慢慢發現,「追求的意識形態和理念,根據循規蹈矩的政府框架,贏的機會永遠是零」,只會被追求「物質穩定」的一代無限期壓抑,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沈旭暉指,「整個社會如何回應這種嚴重撕裂,選擇王道還是『群眾鬥群眾』的歪道,全賴當權者一念之間的抉擇」。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沈旭暉認為,「也令一些個體在現實世界本來不容易被釋放的情感,能夠通過集體途徑,有效宣洩出來」,「如個人的『無力感』,本來在現實世界的表達就是『無力』,但在虛擬世界,個人無力感互相印證後,在同溫層內就會廣獲共鳴,變成『一定要做一些事』的動力」;而對物質時代的人而言,「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因為有了物質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真理」。不過,「傳統物質世界有不少潛規則,都是建基於『個人無力感不能和大眾分享』這前提上;前提一打破,物質世界的穩定性,同樣一去不返」。

各國回應不出兩大思路

沈旭暉7月16日於《信報》的文章指出,面對「後物質時代」,世界各國都有作出回應,回應不出兩大思路。「一如內地,政府會在他們成為主流前,已確立牢不可破的『智慧城市』,通過『電子信用系統』一類大數據管治一切,達到高度規劃化、高度效益主導的『美麗新世界』」;「二是像歐盟,通過明確規範資訊科技對個人自由、私隱及權利的侵蝕,和提倡追求GDP以外的慢活態度,變相鼓勵了對價值觀的進一步追求」,「逐步邁向通過科技帶動『無工作收入』,來解放個人無可取代的創造力,進入人類的下一種社會形態」。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7-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