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揼石仔」策略對建制派,有利?還是不利?

2015-11-19 17:35:14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2011年的第四屆區議會選舉中,建制派大勝,泛民慘敗。(網絡圖片) 2011年的第四屆區議會選舉中,建制派大勝,泛民慘敗。(網絡圖片)

今日,《東方日報》〈政治解碼〉欄目認為,建制派已為下年立法會選舉展開了無聲無息的軟攻勢,逐家逐戶掘票的「揼石仔」手法,讓建制的基層「鐵票」網絡不斷深化與伸延,原本只用在地區層面,現在更有意擴展至立法會層面。

「揼石仔」策略是建制派的傳統撒手鐧,在多年來運用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擴大網絡,在選戰中,特別是區選中為建制派逐漸擴大版圖。今屆區選建制派自動當選之多,泛民挑戰大不如前,可見此策略的威力。

這種策略的優點,是能掌握己方各區有多少實票,從而能因應票數,來進行部署,特別在立法會選舉時能進行有效配票,有很高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上屆立法會選舉,建制派於九龍東以不足五成選票,五席中拿三席就是經典戰例。這策略亦有缺點,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資源,這等同「粗放性」的經濟發展,效益上未必化算,但對於建制派的雄厚資源來說,在現今情況只要能贏不是問題。

但這種「揼石仔」的手法,減少了選民對候選人政綱的專注和比較,候選人寧願花較多時間去「織網」,也不花時間對政策進行研究。在區議會層面還可以,但在立法會層面,自然影響了論政質素。十幾、二十年前區議會選舉,各區的候選人會在社區進行辯論,但現今已沒有多少區選候選人會進行辯論了。

近二屆,立法會候選人的辯論質數亦有下降,而社會對立法會議員的表現出現微言。把「揼石仔」策略進一步運用到立法會選舉層面,會進一歩拖低政治人才的論政質數,短期內建制派可能贏得更多直選,更有效控制立法會,但長遠來說,不利政治人才的培養,對香港社會,甚至建制派的長遠發展未必有利。

其次, 「揼石仔」策略所建立的裙帶網絡,於各建制派派系中盤根錯節,很多時需要協調人居中協調,而且一個人往往同屬多個建制派團體,建制派同仇敵愾時,固然易於協調,但當建制派版圖進一步擴大時,內部矛盾和利益愈見衝突,協調就會愈見困難。而如何配票,如何部署又渉及協調人的調配,需要考驗協調人的高度政治技巧和手腕,稍有差池,就會影響建制派的團結。

其三,「揼石仔」策略,所造成的裙帶關係式的選舉,基層市民較能接受,但年青人、較高學歷和中產的市民就難於接受,而如果建制派成功運用此一策略進一歩擴大版圖,排斥泛民,可能導致更多人支持激進路線,造成社會更加分化。泰國近來政治不穩,就是因為基層派和中產派,二派鬥爭不妥協的結果。

其四,現今建制派逐歩能於直選中壓迫泛民空間,一方面是「揼石仔」策略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亦是沉默大多數對兩邊都不支持。層次愈高,愈大型的選舉,這種策略的效應就愈遞減。「揼石仔」策略愈成功,就會使運用的人愈忘記以上的特點,而泛民善於打政治議題,萬一沉默的大多數被牽動,建制派隨時遭遇滑鐵盧式的慘敗。

當然,現今政治形勢之下,「揼石仔」策略是建制派較有把握,達到其政治目標的策略選擇。這種策略短期可見其利,但長遠可能有反效果,而且長時間下去成本高昂,但在現今香港政治氛圍下,又有誰有空去顧及長遠呢?

【香港輕新聞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By 2015-11-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