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沉沒遺址尋獲

2019-09-03 12:33:45
諾文

香港輕新聞編輯

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之沉沒位置業已基本確認。(圖擷自維基百科)

【香港輕新聞】甲午戰爭中為免資敵而自沉之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近日國家有關部門歷經兩個月搜查後,業已基本確認「定遠號」之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是為自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之重大成果。

甲午沉艦遺址調查工作

《新華社》2日報道,今年7月至8月,為調查保護沉沒在威海灣內的北洋海軍戰艦遺址,經國家文物文物局批准,受山東省文物局委託,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館聯合組隊,集合國內三十餘名水下考古專業及相關技術人員,開展威海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工作。9月2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歷經兩個月搜查後,基本確認「定遠號」於威海之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

 

出水之「定遠號」艙蓋(圖擷自《新華網》)

於泥層下發現艦體遺跡

該項目領隊、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周春水表示,是次調查,是以2017及2018年之水下考古物探、潛水實地探摸成果為基礎,採用「抽沙揭露」方法,了解殘存艦體之保存情況。考古隊首先以多波束、淺地層剖面等海測儀器採集遺跡數據,輔以文獻資料,確定「定遠號」埋藏位置。之後,考古隊在遺址上部抽沙,於1至3公尺之泥層下發現一段艦體遺跡、採集提取部分沉艦遺物。是次調查區域為「定遠號」艦體砲台與彈藥艙附近,共計出水文物150件左右,同類物件亦曾於「致遠號」、「經遠號」調查中發現。

 

出水之「定遠號」銅質銘牌,上列「第四十四‧四十三橫肋間;雙底內量水管;第肆拾捌」字樣。(圖擷自《新華網》)

可為教育提供歷史教材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表示,尋獲「定遠號」遺址,有助甲午沉艦調查與研究工作,對甲午海戰史、海軍史、艦船史研究具有歷史與科學價值;甲午系列沉艦之水下考古工作,可為凝聚民族力量、富國強兵教育,提供歷史教材,以史為鑑。

考古人員於水底發現「定遠號」之鐵甲(圖擷自《新華網》)

戰事中為免資敵而自沉

「定遠號」為清廷委託坦特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之伏爾鏗造船廠承造,為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入編為北洋海軍後,列為旗艦。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爭中開砲迎敵,又以其主炮威力及鐵甲防護力之性能而聞名,其時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號」。其後於威海衛保衛戰中,被日軍魚雷艇偷襲受損,旋即移船至劉公島東村外擱淺,後因戰局崩潰,為免資敵而自沉,戰後遭日軍大肆拆卸,掠奪其武器與艦材運至日本。

 

「定遠號」之全比例仿製品(圖擷自維基百科)

發佈於 軍事
By 2019-09-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