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沈旭暉﹕以「黃背心」經驗應對香港問題可行嗎?

2019-09-16 13:06:12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政府有意見認為,可以參考法國馬克龍處理「黃背心運動」的方法,設立「對話平台」以平息當前局面。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9月1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法國與香港的情況有所不同,政府如此理解比較政治學,實感無奈;引發「反送中」運動的導火線是純粹的政治問題,即使有市民同時對經濟問題存在不滿,不代表前者的政治問題根源不存在,政府不正視問題根源,只是浪費時間、自欺欺人。

香港與法國情況完全不同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9月1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政府有意參考法國總統馬克龍處理「黃背心事件」的經驗,設立對話平台,並「東施效顰港英對六七暴動的危機管理,一手軟、一手硬,一方面靠警察武力『止暴制亂』,另一方面派福利、轉移視線到『地產霸權』,以為可以「讓一切回復平靜」。沈旭暉認為,即使是「馬克龍的危機管理,亦是以消散民氣多於真誠解決問題為目的」,然而香港的情況完全不同,「如此理解比較政治學,實在無奈」。

沈旭暉指「黃背心事件」的導火線是反對加燃油稅,「然後變成反對取消『富人稅』,得到極左、極右一眾反精英力量全力支持,政府以經濟手段和『對話』疏導,符合邏輯」,然而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導火線卻是「100% 的政治議題」,涉及的不止是前線、青年,亦包括中產、中間派、無數經濟既得利益者;即使有市民對經濟問題存在不滿,政府聚焦在經濟問題,不代表政治問題的根源(root cause)不存在,「反政府情緒只會依舊,焦點更集中,而且還會多出一批被打擊的人成為同路人」。

問題是在於政治制度本身

沈旭暉表示,「在還未禮崩樂壞的年代,任何人自然『反對一切暴力』,但客觀現實是《逃犯條例》修訂雖然極不得人心,但在立法會依然『夠票』;未能強行通過,與 6 月 12 日的衝擊有直接關係」;即使6月16日有「200 萬人參與遊行」,其時亦未有人「譴責暴力」,這是反映通過「肢體暴力」制止「制度暴力」,現時這亦「在香港已經有了廣泛民意基礎,甚至形成了一個 check and balance 的 informal mechanism」。

沈旭暉認為,當下次出現《國歌法》、《廿三條》等爭議法案時,又再出現武力衝擊才令條例不能通過的情況,相信主流民意不會反對,原因在於香港的「議會制度」,「經過 20 多年的教育,不同陣營早已知道『屈機』的政治現實,武力衝擊成了制衡議會的力量,最終更得到主流默許;而法國儘管議會代表以離地精英為主,「但通過民主制度,畢竟也可以改變燃油稅、富人稅一類議題」。沈旭暉表示,「此刻雞毛蒜皮計算一個入閘機有沒有受損、通過『對話平台』譴責暴力,而不檢討政治制度本身,只是自欺欺人」。

經濟問題未可解中港矛盾

馬克龍的對話平台以消散民氣為目標,沈旭暉指其過程中起碼「真的大鳴大放,沒有任何敏感問題屬紅線」,然而香港官方的所謂「對話平台」有其預設前提,「刻意按港澳辦、北京風向,劍指『經濟問題』、『上樓問題』、『青年上流問題』」,未有真正回應到政治問題的根源(root cause)。沈旭暉表示,對香港的制度性結局,特別是 2047 年有非常憂慮的願景,「而且在可見將來,紅線只會更紅,線條只會更粗」;「結果愈是這樣『對話』,愈是按官方劇本撰寫『研究報告』,愈是掩蓋真正的矛盾,反抗只會更激烈」,而法國則毋須顧忌的這些盲點。

沈旭暉表示,「法國的對話局部奏效,在於對話起碼未有煽動新的仇恨」,而假如特區政府通過對話,嘗試把民怨由政制、警察轉向經濟議題,「這卻是馬克思主義所謂『以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更大的危機只在後頭」,「解決經濟問題」要麼其實是全體既得利益者合謀,如「通過收回農地,反而重燃了市場對高地價泡沫的信心」;要麼針對傳統香港財閥,「並以來自內地的『民族資本家』取而代之」,只會把矛盾引回中港矛盾這個主軸,「要是經濟議題變成鬥爭主軸,最終方向恐怕殊途同歸,而且連鎖打擊面更大」。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9-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