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從「地球之肺」火災 —— 反思香港減排措施

2019-09-26 16:50:49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對全球生態系統十分重要,既有效吸收大氣層折射回地球表面的熱力和二氧化碳,並能為全球提供20%氧氣。因此,人們稱之為「地球之肺」,足見其對地球的重要性。

然而,近月該處的火災,引發全球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視。減少化石燃料和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老早是全球多國的能源目標,但地球的污染情況依然嚴峻。三年前,香港政府為空氣質素進行檢討小組,並於去年已經向環境諮議委員會提交報告,當中反映港府在減排的措施上仍未見成果,令環境保育一直成為詬病。長遠而言,減排結果恐遠不達《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下稱﹕「藍圖」) 的目標。

年中已有環境保育團體指出,本港的交通環保政策,以及制訂的人均碳排放的目標欠進取,減排成果遠低於公眾期望。例如佔全港八成石油氣小巴,將隨著後年(2021年)唯一供應商的停產,小巴恐將會重用柴油,令路邊污染指數進一步上升;另外,港人現時每年平均碳排放達5.7公噸,高於港府 「藍圖」 中的期望。綜觀以上種種,目前仍未見有關當局提出相應的對策,包括改革小巴生產線,協助港人改變生活習慣,最終或使減排目標淪為空話。

再者,針對港府提出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檢討》(下稱﹕「檢討」),有立法會議員質疑 「檢討」 中的建議,放寬空氣中微細懸浮粒子的濃度 (PM2.5)的超標次數,致減排措施的成效虛有其表,污染問題未被正視。對於 「檢討」擬改變減排指標的舉措中,放寬PM2.5超標次數,由現時每年9次,增至35次,結果令減排結果容易徘徊控制範圍之內,但環境污染情況未見改善,使港人健康將繼續承受風險。

根據香港大學2011年的研究提及,依目前超標的容許次數 (9次),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因為處於污染環境中,他們的入院率持續處於高危風險,何況放寬超標次數後,他們的健康風險將會大大增加。因此,港府不應為將就正面的減排成果,犧性港人的健康風險。

正如前文提及,減少化石燃料和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大抵為減排的方向。筆者同意,先由公共交通系統入手,加大推動電動車的使用,使路面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 再者,香港約七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發電,當中大部分均源自建築物,可見本港的能源效益之低。因此,港府需要為「綠色建築認可計劃」進行徹底檢討,宜聯同各區區議員為樓宇檢查的結果進行研究,跟進整體的熱傳遞值 (OTTV),不但有效為減排的措施帶來實質的結果,亦能提高各區市民的生活質素。

總括而言,有關當局應摒棄傳統「少做少錯」的明哲保身之道,必要按階段推行減排措施,達致長遠的環境保育的目標。至於港府,為改善其管治威信,不妨在處理當下政治紛爭外,大力推動和改革環保政策,因為環境保育一般是較低社會爭議,容易得到立法會和各方團體的支持及出台,以幹實事的作風,為本屆管治班子挽回信心。

 

發佈於 博評
By 2019-09-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