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令和首份防衛白書 將中國當成對日最大威脅?

2019-10-11 12:34:4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日本防衛省於上個月25日發表了每年一度的《防衛白書》,內地媒體今年對之沒有特別大的反應,但台港媒體留意到其對中國軍事力量的描述放在第二位,甚至超越了朝鮮。由此衍生出來,部分傳媒認為日本已經改變原有的外交方針,將中國列為頭號敵人云云。

不過,部分一直留意中日關係的人來看,自衛隊這動作非常「違和」,因為近一年來日本和中國關係幾近是2010年以來最好的,雙方的糾紛也顯著減少,大概沒理由忽然又把中國描述為頭號敵人吧。要了解日本對華軍事方針是否有任何改變,最好先對日本防衛政策的背景及《防衛白書》的內容做個了解。

美日同盟的寫照:兩國共用的橫須賀海軍基地,其中美軍擁有修膳設施最豐富的一角。(網絡圖片)

 

背景:日本90年代後的防衛策略與戰略問題:

日本雖然曾是全球第二且現在仍是第三經濟體,但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及冷戰的最前線,日本國防態勢長年以來改變都比較少:自1955年美日安保條約簽訂以來,日本的軍事力量一直作為「專守本土 / 外島防衛」,並作為第一島鏈的北端及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支援與後勤角色,參與對蘇聯的海上與空中圍堵。亦因為此,日本在戰術武器上一直以「美製+自產」為中心,配合美軍在遠東地區作戰,同時由於有美軍的大力支援,日本可以更多資源用於各方面發展上。

由於日本十分依靠對外貿易,而運輸作戰失敗可是二戰日本戰敗的重要原因,故重建的海上自衛隊特重反潛,至首相中曾根康宏更於70年代後期發表所謂「一千海里海上航線的防衛策略」,並以所謂「八八艦隊」(八艘護衛艦,八架反潛直升機)作為新型的中型水面反潛 / 防空作戰群,以及亞洲最大的反潛機機隊,以更有力的實施長程船團護衛及主動反潛攻擊。

九十年代初的"八八艦隊",可能是第一護衛隊群,當時村雨級多用途驅逐艦還未服役。(網絡圖片)

 

然而自冷戰完結後,日本經濟停滯之餘,也面對新的戰略對手:中國在經濟力量上的擴張,連帶軍事投入亦大幅增加。原本兩國比較和睦的關係也於1996年釣魚台爭議後惡化。至2010年代初,中國的全面軍事現代化初見成效,其戰略目標亦甚明確,即在本土防衛的基礎上,須阻止台灣獨立、堅持釣魚台主權,以及維持/奪回南海控制權為目標,進而在中遠期可保護一帶一路中的「一路」,並防止美軍對中國周邊進行干涉。

就日本立場來看,現時擁有釣魚台群島控制權(及與此相關的東海開發權),事實上與中國的固有立場相抵觸;而反台獨戰略及南海主權要求,亦觸及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也會對海上權益造成損害;而且根據日美安保條約,若中國海軍與美軍發生衝突,日本亦需支援,難免不與解放軍發生衝突;與此同時,兩國二戰時的恩怨事實上未消解,無可避免地兩國都視對方為實際主要對手。故日本長年來雖然將中國放在《防衛白書》中的第三位,但盯得最緊的還是中國。

不過日本的戰略關注點卻尤受近年的國際形勢所左右;兩國同樣受到特朗普的「美國至上主義」所「壓迫」:中國的自不待言,日本則在農產品、鋼鐵及其他高科技工業上受到美國以貿易戰及要脅收回駐軍費用所「夾擊」,加上朝鮮對日威脅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而令兩國有降低原有軍事對峙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龐大市場及購買力因為有助日本經濟復甦,令日本在制訂政策時都不得不考慮與中國的關係。事實上由去年開始,中日兩國的軍事關係已稍為回暖,並促成了本年內中日兩國艦隻在對方海軍大型紀念活動期間互訪,中國甚至容許海自懸掛海軍旭日旗進港;兩國亦重新展開了中斷六年的軍官互訪團活動。甚至最近連釣魚台爭端都好像不太炒得起,雙方的爭端似乎都故意壓制在警政範圍,軍事手段幾乎可免則免。這種反應其實也出現在《防衛白書》上。

順位與關係改變未必有直接關係?

關於順位問題,我們要了解防衛白皮書的闡釋「哲學」:國防政策往往是受國家全盤需要及外交環境而轉變的,日本也不能例外。基於和平憲法的專守防衛原則,也可能出於不想過份開罪亞太地區任何一方,《防衛白書》的措辭不會指任何一個國家為敵國,而是用了一個十分委婉的方法:在「各外國的軍事動向」一章中,會按對日本防衛政策與現況最有關及最重要的國家(不論敵友)排名,美國自然是放在第一位。

防衛白皮書內也有另一條目,稱為「安全保障合作」(第三部第三章第三節),內容是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哪些國家與日本進行國防安全合作的程度。這一章中,美國與朝鮮幾乎從來都缺席,美國就不需講了,日美國防合作高於一切,甚至在相當程度上佔主導地位;朝鮮由於政治問題幾乎沒有和日本合作的任何空間。而今年的順位分別是澳、印、東盟、韓國、歐洲、中國及俄羅斯,而去年的順位分別是澳、韓、印、中、俄、東盟、歐洲,中國由第四位降至第六位。

自衛隊在表述問題上常採取較模糊的說法,有時可能出於狡辯,但更多時候是出於遵守和平憲法及"專守防衛"的政治正確,避免國內外民眾將自衛隊與侵略聯繫起來。這點可見諸他們對軍事術語的改變,例如自衛隊早年叫戰車做"特車"、戰鬥轟炸機叫支援戰機、軍艦叫自衛艦,作戰艦隻統一叫護衛艦等。後三個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圖為陸自初創時購自美國的M4A3E8"特車"。(網絡圖片)

 

至於第二位是否必然是死敵?過去十多年朝鮮大都佔了第二位(該部的全稱是朝鮮半島,但80%都是講朝鮮),但今年中國卻取代朝鮮,成為順位上的第二位。然而就內容而言,只要比較一下平成最後兩份《防衛白書》及今年的便可知,結構分類一貫嚴謹但沒有甚麼大變,仍然分為四大部(即全盤(般)、軍事、外交、台灣軍力),軍事上分為全般、國防政策、國防政策與軍事力量的透明性、國防費、軍事態勢(包括各軍動向)、海上與空中活動、軍隊的國際活動、教育及訓練情況,與及軍工產業發展情況等等,甚至連台灣一欄也和過去一樣,一直作為子項目保留在中國一章之下。

為何「各外國的軍事動向」一項中朝鮮會降到第三位?必須知道二十年來日本一直將朝鮮視為最嚴重的威脅,而中國則是中長期的最主要威脅所在。就近幾年而言,朝鮮間對日本有最大威脅,是因為其核武及中長程彈道導彈研發不斷,技術上也不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且在民族感情上由於曾被日本殖民,而以日本為死敵,故日本視之為國安最大威脅也不奇怪。然自去年6月至今一連串川金會後,朝鮮已停止試射中長程導彈、停止核試並只試驗射程上無法威脅日本的武器,且嘗試似乎打算搞一個自己版本的經濟開放改革,令實際威脅真的減少了。

《防衛白書》對中國近兩年進出日本列島與第一島鏈各出海口/空域的情況描述。另外還有空自緊急升空次數。平成三十年度的回升,很可能和中國多次派出長程轟炸機與電戰機、反潛機進行活動,需要更多戰鬥機接力監視有關。(網絡圖片)

 

對中國而言,雖然將順位升到第二位,但整體內容和2018及2017年的《防衛白書》沒有很大的分別,都佔34版,基本論調甚至至少70%內容沒有改變,同樣也著重解放軍的軍事架構改革、艦隊遠洋活動、電子偵察船活動動向、近鄰空域活動、南海島礁的持續開發、國際維和與軍事外交活動,以及各種「硬戰」與「軟戰」手段的講解,如三戰(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等均有比較詳細的分析。

作為國防政策文件,裝備不是《防衛白書》的主要描述內容,然而他們今年特意提到解放軍的東風17型導彈(出版時仍未公開),最主要是突出極超音速載具所帶來的對戰力平衡的影響。(網絡圖片)

 

更新的內容中,部分屬於加強版,例如對中國近年改善軍事透明性的舉措有相當的說明,例如國防部及空、海、陸、火箭軍等記者會的開設、發表國防白皮書,國防透明化有一定的提升等,不但視之為軍事透明化的重要措施,也視之為解放軍三戰中心理戰的重要措施;同時,《防衛白書》也用了較詳細的篇幅特意提到遼寧號戰鬥群2018年3-4月前出太平洋的訓練活動;更奇怪的是,2017年曾高度關注的排他性經濟水域活動(當然包含中日間重疊EEZ的問題),至2019年就整段消失了。

當然,日本方面並不是沒有注意到解放軍一些新的發展方向,比如說今次《防衛白書》把「軍民融合」一項獨立成一註腳,指出中國民用高科技工業如電腦、AI、海洋與宇宙開發等正和中國軍方進行密切合作及按術轉移,同時軍事生產也接受了很多民用生產的品質控制技術與標準,並有助解放軍提高作戰能力。

對中國的關注度上升,還可能和另一件事有關:大約7月時中俄空軍的長程轟炸機曾進行聯合巡邏任務,雖然只在日本南部防空識別區掠過而部分機群也進入獨島領空,但日本警剔的是中國空軍的轟炸機或攻擊機群可能借道俄國遠東區的領空進入日本海,以新角度威脅日本本土,同時亦令日本無法集中有限防衛資源到南線方向。圖上者為俄國TU-95MS6型戰略轟炸機,下者是中國轟6K型中型轟炸機。(網絡圖片)

 

不過由《防衛白書》所示,日方似乎仍然相當重視雙方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在「安全保障合作」這一章節,和過去兩年相比,在順位上雖然調低了,但在內容上卻大幅增加,他們仍指出與中國關係的穩定對於亞太地區的和平是不可或缺的,並重申日中的「戰略互惠關係」的重要性。之後又指出日中軍事關係在本年度重新活躍,末段更加入「日中防衛當局海空聯絡機制」的談判進展(這之前很少提及),並強調這機制在促進雙方和平合作上的必要性。

 

052D型太原艦於抵達橫須賀,準備參與日本海自閱艦式前,在日本近海和一艘金剛級神盾護衛艦擦身而過。有日本網友拿了新海城先生作品來為這場面"戲謔一番"。(網絡圖片)

 

由此可見,日本大體上其實沒有改變對華防衛政策,對中國仍然很大的防範,並時刻留意解放軍在軍事理論及應用層面上的改變(如AI及民用高科技軍用化、高超音速武器發展等),並且仍然維持依附美國及聯合澳、印、東盟等力量,務求至少對中國能造成相當優勢;另一方面,卻又想降低兩國的軍事對抗風險,保持兩國關係和平發展,以取得進一步發展經濟、解救日本多年經濟困境的機會;同時間亦想借朝鮮半島兩國同樣對日本出現對抗情緒時,借中國平衡區內力量,令朝鮮半島對日本的對抗情緒不會進一步發展成對日不利的戰略局面。對日本短中期而言,日中抗衡中的合作,是現今世界格局下最有利的選項。

4月時參與解放軍海軍建軍七十周年閱艦式的涼月號護衛艦。中國允許入港時懸掛海自旭日旗,和同期南韓的態度相比起來,差異非常巨大。(網絡圖片)

 

當然,這局面可能未必長久,有可能短期內又重回早幾年的對抗。然而日本的國防政策同時受多項因素制約中,個人認為只要格局沒有多大改變,日本這種「抗衡中的合作」國防政策長期而言也很難有大變動,原因如下:

朝鮮已發展出潛射中遠程彈道導彈,在不追求高精確度的情況下,要發展出更遠射程的SLBM,未必是困難的事,而且以乎有證據顯示朝鮮已解決彈頭(尤其大型單彈頭)再入大氣時容易失控墜毀的情況。(網絡圖片)

近期:日本仍面對重大威脅,中國仍需居中調和

事實上,朝鮮若是堅持以核開國政策,那他們在搞朝式開放改革的同時,還是要擁核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加上朝鮮近日試射的固燃火箭燃料導彈及SLBM也表明朝鮮在導彈技術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加上新導彈潛艇即將建成,對日本的潛在威脅亦再次提高;另一邊廂,日本與南韓外交關係惡化至演變成經濟上互相制裁及軍事上斷絕情報交換協議,並因此失去對朝重要情報來源。中國在這場風波中實可有居中調停的作用,而且在這環境下,日本更不能和中國有進一步的衝突,否則處境會更加惡劣。加上前面提到的特朗普因素,兩國還有共同利益所在,故國防政策也難有大變。

為進一步貼近年青人,從而吸引更多人才,自衛隊很早就在宣傳中不斷加入宅及二次元元素,可惜近幾年的人員招募數量仍強差人意。(網絡圖片)

 

遠期:財政及人力資源因素制約軍事發展:

1. 人力資源匱乏: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很久,要招到合適又願意從軍的日本年輕人也愈來愈少,自衛官的平均年齡已達36歲(相對而言,歐美軍隊大約30歲,中國由於有變相的徵兵制,平均年齡也就23歲),自衛官的徵兵年齡上限也增加到32歲,但依舊請不夠人,軍隊內缺員比率有時達到10%以上。即使出動到宅元素進行宣傳,投考自衛隊的人數仍不甚了了。雖說日本亦想大力發展無人機及陸上、水上兵器無人化、自動化,但若想達到可全面取代人力,恐怕至少還有二十年的時間,在這段內,愈加缺乏的年輕人力資源也將會一直困擾自衛隊。

 

日本2018年度財政預算,可見公債對於包括國防在內各種開支的擠佔已達非常厲害的程度。(圖片來自Statista網站)

 

 

2. 國防資源擴張乏力:日本近兩年經濟雖然有好轉,而且普遍人認為日本現時國防預算仍佔GDP的1%,還有增加的空間;然而回看日本政府預算,雖然只有5.3%的開支用於國防,但用於償還國債債息的比重已達24%,且由於國債主要與老人社保有關,將來投入只會愈來愈高,且即使大幅增加消費稅,也不見得令國防預算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國防資源甚至還受另一個因素進一步限制:由於自衛隊規模不算大,但過去一直強調自行研發,而且軍備外銷又因國策所限而遲遲無法減輕生產成本。在這情況下,除海自還比較順暢外(因為外購裝備比例甚高),陸自和空自的國產軍備對比外國同類型軍備,優勢不甚明顯但價錢卻甚為昂貴,以10式坦克為例,價格竟然達1100萬美元,幾乎是冠絕全球的最昂貴戰車,而且價格足夠購買兩輛西方三代主戰車了;1架F-2支援戰鬥機,價格相當於同期性能更先進的F-16 E/F BLK 50的兩倍;在這情況下,就算增加裝備費用,但能增加購買的裝備隨時是個位數而已(例如F-35A每年購買量就6架;C-2運輸機每年的調達數更只有兩架)。加上費用實在太高昂,部分裝備其實是「越換越少」,連當初的數量都沒法保持。由於國產裝備處於異常不利的地位,若自衛隊仍堅持自行研發大部分裝備,將來可能出現研發費用愈高、裝備數量愈少的死循環,直接影響自衛隊的戰鬥力。

三菱的F-2支援戰機設計來自80年代後期通用發展的敏捷隼計劃,但遲至2000年才開始生產,比它"遲出世"四年的F-16 E/F BLOCK 60在多項性能上更優秀,但價格只有其一半。(網絡圖片)

 

總結:

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經濟發展步伐已進入相當於歐洲大陸的緩慢增長期,就算有美軍依靠,也難以大幅強化國防實力,在這情況下,持續實行對華「抗衡中的合作」國防政策,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己安全,同時也能在日益明顯的中美對抗格局中,在兩國間的爭取更多自身利益與活動空間,甚至有可能成為雙方都爭取的對像,在現實外交上其實更為可取。畢竟,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10-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