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袁彌昌﹕大國角力下的全球化民粹運動

2019-10-29 13:34:22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袁彌昌10月29日《明報》撰文表示,在是次修例風波中,政府決策「幾乎逢做必錯、每戰皆北,徹底失去方向」,反映出其理論框架明顯有誤,僅以單憑直覺性、本地性、對抗性的「止暴制亂」來應對,根本就毫無成功的可能;事件已牽涉到大國角力,其後運動更逐漸全球化,令其變成一個含幾種相反趨勢的複雜混合體。

大國角力下的全球化民粹運動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袁彌昌10月29日《明報》撰文表示,反修例風波中,「港府與中央幾乎逢做必錯、每戰皆北,徹底失去方向,背後除了是決策者的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理論框架明顯是錯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認為反修例運動的性質與所牽涉的範疇殊不簡單,「只能將之定性為大國角力下的全球化(globalized)民粹運動──它本質上是個民粹運動」。

由於事件已經涉及大國角力,「其後運動更逐漸全球化,令它變成一個含幾種相反趨勢的複雜混合體」。袁彌昌指,若要分析事件,則需要具備「中美關係、民粹主義、反暴亂作戰(counterinsurgency)和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或非傳統戰爭(unconventional warfare),並將四者有效整合起來,否則難以窺探整個運動的全貌」。

民意逆轉以贏取勝利淪為幻想

袁彌昌認為,反修例運動實際上是處於一個混沌不明的「灰色地帶」(grey zone),特徵是包括「戰爭與和平(不能戰又不能和,香港和國際戰線俱是)、暴力與非暴力、本地與全球、現實與虛擬、政治與經濟、國家與非國家」,「甚至連一國與兩制本身也屬一種灰色地帶」,但是港府與中央傾向將這些相反的趨勢混為一談,模糊兩端之間的區別,並僅以「直覺性、本地性、對抗性的『止暴制亂』來應對,根本就毫無成功的可能」。

袁彌昌指,後現代社會雖令運動具備去地域化、虛擬化和與全球聯繫等特質,大國角力亦只幫助運動上升至國際層面,「真正令運動變得全球化的,卻是由中港和中美角力所掀起的全球化民意輿論攻防戰」;「港府和中央還以為可單靠香港本土的民意逆轉以贏取勝利的時候,反暴亂作戰理論早已認清這想法在21世紀的今天已淪為一種幻想」。

單一重心的抗爭運動不復存在

袁彌昌認為,「暴亂發生地方人口」(host state populations,即香港)在抗爭中的重要性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在世紀的後現代社會中,「出現了與暴亂發生地方接壤的地方的『前線地方人口』(frontline state populations),以及在更外圍、基本上屬國際或全球層面的『有關聯人口』(concerned populations)和『干預人口』(intervening populations)」,牽涉的地域廣泛,而且已網絡聯繫,「使抗爭的單一重心不復存在,或轉移到全球和虛擬層面上面,複雜性亦呈幾何級增長」。

如果以反暴亂作戰的角度分析,袁彌昌表示,「中國作為與香港接壤的「前線國家」(frontline state),為了支持港府及確保國內人口不受「感染」,其實已採取了大部分應做的措施」;「儘管措施在香港的成效慘不忍睹,但對於國內民意與輿論的引導和管控卻起了相當的作用,令國內民眾未受影響之餘,更成為反擊抗爭者和外部勢力的一種強而有力的聲音」。

國家力量施壓引起西方的戒心

袁彌昌表示,「後來國家力量在西方國家明目張膽的行徑,以及中國向企業的施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戒心,再加上運動在國際間所獲得的關注,引發第四類人口『干預人口』的介入──這也是中共的劇本開始失靈和適得其反的時候」。NBA事件就是一場「前線地方人口」、「有關聯人口」與「干預人口」之間的角力,「戰役」可以在「暴亂發生地方人口」沒有參與的情况下,「在香港外圍的人口自行開打,亦可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外圍人口的相對影響力的重心」,由國家轉移到國際;「北京就是敗在這一點上,最後自己在商業利益和外交盤算下屈服」,NBA事件亦是美國積極在本土佈下防火牆的重要一步,「以防止美國企業和民眾進一步受到中國『感染』與滲透」。

香港成為中美間接觸的新角色

隨着《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於10月15日在美國眾議院獲得通過,袁彌昌認為「反修例運動循着大國角力的途徑獲得新的能量,並於法案通過後,重心進一步上移至中美層面,從此香港將成為中美角力的恆常一環」,「一定程度上運動在香港的發展已變得相對次要」;美國副總統彭斯於10月24日在華盛頓發表對華政策演說中,又賦予香港在新一輪中美接觸(engagement)中的新角色。

袁彌昌指,彭斯也表明,美國對於中國已經不會再相信「單憑經濟接觸,就能促使中國轉變威權體制、擁抱自由開放社會、遵守國際規則」的結論。袁彌昌相信,「特朗普政府實際上希望以香港來代替經濟接觸,藉着讓中國接受香港的制度與價值觀,逐步將中國從獨裁國家轉變成自由開放社會,並與全球規範進行融合」,「美國今後的對華接觸政策,很可能會以香港作為基礎、門戶和關鍵指標,以評估中國的改變進度」,此亦是大國角力下的全球化民粹運動的一種體現。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0-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