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如何解讀區選建制大敗?得票比未大變有何啟示?

2019-11-26 13:05:45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周日(24日)區選投票率首歷史新高71.2%,民主派或非建制派奪得85%議席,在452個直選議席中取得386席,建制派則哀鴻一片。有意見認為,如果以整體得票率計算,兩個陣營比率並無打破,如果此情況維持,明年立法會選舉在比例代表制下,建制派可能有如2004年一般扭轉頹勢;亦有意見認為,社會高漲仇警的情緒,鞏固和理非選票,然而政府高層還覺得選舉和平進行就功德圓滿,不覺得建制派大敗和自己有關,才是問題的根本。

未明顯偏離得票率黃金比例

《明報》11月26日社評認為,今次兩陣所得議席懸殊,「很大原因是區選採取小選區單議席單票制,奉行『勝者全取』而非立法會選舉的比例代表制模式」,「以往區選投票率偏低,建制候選人只要箍夠票就有機會勝出,然而超高投票率蓋過了鐵票效應」,導致「得票逾四成只換來一成議席」的情况。結果反映過去很多沒有參與區選投票的人,投票支持民主派「五大訴求」,反對政府和建制派,同樣需要承認是有很多以往不投票的人,將選票投給建制派,希望「以票止亂」,導致兩陣得票率並未明顯偏離「黃金比例」。

《明報》社評表示,民主派將這次區選形容為「五大訴求一起公投」,建制派則呼籲「以票止亂」。兩大陣營拉票操作,均將這次區選「公投化」,大部分選民以政治表態的「變相公投」心情去投票;民主派與建制派之爭雖屬二元對立,「可是要求政府回應訴求,與要求止暴制亂,本身並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選項」。社評指,投票支持「五大訴求」,不一定鼓吹暴力、希望社會亂下去;同理,支持「以票止亂」者,也不代表反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訴求。結果可以看成「至少有近六成選民不滿政府,要求當局採取更多行動回應訴求,與此同時,亦有至少逾四成選民希望盡快止暴制亂」。

明年立會選舉格局變化不大

《明報》11月26日「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表示,「今次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均有增長,比率大概仍為55:45(有些計算方法指6:4 ),這比率跟近屆立法會投票相近」,因而以此情況推算,在立法會選舉比例代表制下,明年民主派與建制派的議席數目,難言如區選般「翻天覆地」。文章引述政界中人士直言,「民主派明年或許可多贏幾席,但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李先知文章指,「立法會採取比例代表制,按得票率分配議席,假設明年維持高投票率,民主派仍能盡谷選民支持,也許在5個大區直選,民主派各增1席,即多5席」;「功能組別方面,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立法會議員(現由民建聯劉國勳出任)將由民主派取得,加上個人票的功能組別,如建測規園界被民主派取去,但超區分佈應可維持,因此最差推算,建制最多減少6、7席,民主派在直選或可取回分組點票否決權,但立法會大格局其實跟現時變化不大,對議會運作無大影響」。

李先知文章引述資深建制派認為,「民主派不能對立法會選舉太樂觀,反而現時區選贏多了,立選會有『危機』」,是次區選「湧現一大批處事方式不同的政治素人,大家也可能因區選報捷,到2020年地區直選及超區出選,會有海量的參選隊伍互相競爭,分散票源,另一邊廂的建制派則通常協調參選名單」,因而不敢估算民主派在立選中會有大進帳。另一建制派表示,下年立法會選舉可能會出現「鐘擺效應」,參考2003年泛民在區議會選舉大勝後,2004年的立選即有反彈,因為在區選過後,市民發現當選的泛民只識談政治、不做實事,在2003年「泄了道氣後,就回復理性」。

免禍延立選要考慮林鄭去留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11月26日在《明報》撰文表示,這次區選結果對特首選舉的衝擊,事關「港九區議會」以及「新界區議會」,「分別可以再選出特首選舉委員會的57席以及60席,若然非建制派過半,盡攬這117席,再加上上屆在選舉委員會可以拿到的325席,加起來就有接近450席」,「雖說仍未夠選委會1,200席的一半,但已經讓中央對特首選舉操控的安全系數大減,忐忑不安」。

蔡子強認為,「建制派在選舉中崩盤,恐怕不止當年曾鈺成埋怨一句「有辱無榮」那般簡單,而會對林鄭怨毒更深,雙方關係只會雪上加霜」;「要求建制派以後要和林鄭由衷合作,未免癡人說夢,林鄭的有效管治,也只會難上加難」。蔡子強表示,「如果要止住建制派的崩盤,單靠『止暴制亂』,再讓運動慢慢die down,這如意算盤根本打不響」;「政治問題始終要政治解決,為了避免禍延明年立選,重新考慮林鄭去留,大有可能是其中一個方案」。

盲目支持政府施政不得人心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11月26日撰文表示,「反送中」街頭抗爭衝擊最大、負傷最重的,竟然是支持政府不遺餘力的建制派議員和政團,建制派領導人雖然在「選後評述」中毋忘抹黑「選舉在非常不公平及不正常」甚至「充滿『暴亂』及『黑色恐怖』下進行」,「整體上他們的評論還是有冷靜理性的一面,令人感到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已深切體會其敗陣非戰之罪,而是因為『立場先行』,即不辨情由盲目地支持特區政府不得人心的施政,才會為心中瞭然的選民唾棄」。

林行止認為,「親中政團必須反省其與特區政府之間的關係,即彼此應該有怎樣正常、合理的工作安排,才能符合奉公行正的公眾期望」;「至於是否有意與林鄭政府劃清界線──當然不至於『割蓆』──目前則未見端倪」「這次「區選」的教訓中,「他們明白不能任由政府擺布,日後要力求與爭取港人福祉的政策同步,才會獲選民支持」,「有此種認知,不一定可以用雖敗猶榮遮掩失敗之痛,卻遠勝當年綁架選情的『勝之不武』而不自知」。

選舉是香港回復平靜的機會

《信報》11月26日社評表示,「激烈的勇武抗爭現已轉化為政治能量,滲進既定制度裏面,特區政府再不積極回應一眾獲授權的民意代表的話,恐怕無法達成中央政府念茲在茲止暴制亂的囑咐」;「時來風送藉着示威浪潮當選的民主派區議員,吃着公帑亦須按機制辦事為市民服務,勿在議會內胡來飾演不顧一切的『衝衝子』,辜負選民所託」。社評認為,不管區議會怎樣「變天」,「這次選舉是香港回復平靜的機會,與其肢體上鬥個焦頭爛額,不如冷靜理性利用議事平台發聲」。

建制派選民已理性策略投票

《頭條日報》11月26日「巴士的點評」盧永雄文章表示,「今次加了39萬個新增選民,若投票率超過55%,已到了建制派敗選的臨界點,大量過去沒有投票的選民,按政治取向而投票,建制派得到議席很易跌穿半數」,「投票率高達驚人的71%,顯示大量選民按政見投票,重新反映六、四之版圖,就令建制派大敗」。盧永雄認為,「建制派選民不滿特首林鄭止暴制亂不力,他們投不投票是其中一個關鍵,但結果建制派選民已盡力投票」。

盧永雄指,林鄭民望低下是建制派候選人最大的負累,是被認為「保皇」的建制派硬傷,當中以主流建制政黨的壓力最大;選民中覺得林鄭應該下台的(59.%)剛好也和投反對派的票數很相近(56.9%);投建制的(42.3%)卻遠比認為林鄭不應下台(26.8%)為多,可見建制派選民已經相當理性地策略投票,在兩者相差的那15.5%建制派的選民中,大部份即使討厭林鄭,也盲投建制派的票。盧永雄認為,「到今天政府高層還認為,區議會和平進行政府就功德圓滿,不覺得建制派大敗和自己有關,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局施政將來更見舉步維艱

《星島日報》11月26日社評認為,建制派最基本的敗陣原因,始終是為政府「揹了黑鍋」,這股怨氣將難消解;「建制派雖然潰敗,但仍守住四成二選票,只要能痛定思痛,重整陣營與策略,在日後的選舉未必沒翻盤機會」。為了重新爭取市民支持,及抒發對政府的怨氣,「建制派日後對政府政策料會批判不手軟,當局施政將難望得到其硬撐,因而更舉步維艱」。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1-26

手機分享本文: